台州职院属于什么档次
《日报》特约记者 张晓
韩世林与韩世明并非一般的兄弟关系,尽管他们之间气质有所不同。
在第一次握手时就能感知到,哥哥韩世林是一个勤劳刻苦的青年。他手掌上的薄茧和刮擦的疤痕,都是他在车间辛勤工作两年所留下的印记。而弟弟韩世明则仍在求学之路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活力和直率的性格。
尽管两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脸上都常挂着相似的笑容。哥哥从浙江武义县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留在了当地的齿轮厂工作,月薪达到七八千元。而弟弟则就读于邻近的浙江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在学业之余在厂里进行勤工俭学。
他们的家乡位于遥远的川东地区,具体在秦巴山脉的四川南充嘉陵区。当兄弟二人相聚时,那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为何川籍的青年会选择远赴他乡求学呢?
2019年开始,浙江与四川的东西部协作开始探索职业教育帮扶项目,旨在提高就业质量和拓宽家庭增收渠道。由于嘉陵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当地了贫困家庭子女前往武义县读职校,希望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
到了2021年,新一轮的东西部协作启动,嘉陵与临海结成对口帮扶关系,韩家兄弟也相继进入了这两所职校学习。
那么,这五年来,“职教一人、就业一个、带动一家”的协作模式效果如何呢?家长、老师和学生们都深有体会。
韩兴太和严海琼夫妇虽然年近六旬,但因病长期服。现在有了的支持,他们住进了新修的房子,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虽然对孩子的牵挂不曾减少,但他们也表示放心,因为有教体局和职校老师的全程陪护。
对于远道而来的嘉陵子弟,学校提供了全面的照顾。学费全免、提供食宿、发放交通和体检补助……还专门配备了生活班来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培养良好习惯。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技能,更是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在临海中职学校,学生们可以在各种实训室中学习,如烹饪室、汽修室和服装设计室等。“实训室就像真实的企业车间,老师也注重实操教学。”韩世明对此表示满意。
对于学生和企业的需求,职教协作起到了桥梁作用。学校根据学生和家长意愿进行专业分配,如汽修、机械和烹饪等都是热门选择。通过在校学习和实习轮岗,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四川的孩子踏实肯干,深受企业欢迎。
目前已有五届学生、127名川籍学生通过这一模式获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的家庭也因此而受益。韩家四口所在的双桂镇就有10人受益于此。他们有的留在浙江工作,有的回到家乡嘉陵的当地企业工作,还有的在浙企投资兴办的工厂工作。
在外学习的经历让两兄弟更加懂事,严海琼对此深有感触。“老大每月都会寄回一部分工资,老二则一放假就拿出学校的奖状给我看。”她说,虽然心里有牵挂,但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在记者即将离开前,来到了韩世林负责的生产线。机器正在轰鸣中工作,而韩世林则熟练地操作着精密的铣齿机。他还参加了厂里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线下学历提升项目,利用周末时间学习专业知识。
一旁的韩世明也不甘示弱,“我刚考上台州职院,也要继续读书。”他脱口而出的家乡话引得周围人笑声连连。看看这兄弟俩,都在努力追求更好的未来。他们的家庭生活也因他们的努力而越来越好。
《日报》 (2024年7月16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