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录翻译和原文注释


张溥自幼便酷爱学习,所读之书必定亲手抄录。抄写完毕后,他会朗诵一遍,然后将其,再重新抄写,如此循环六七次方肯罢休。这样反复的操作使得他右手握笔之处,手指与手掌磨出了厚重的老茧。每逢冬日,双手因寒冷而皴裂,他便日复一日地在热水中浸泡以缓解痛楚。后来,他将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正是源于这种坚持与执着。

张溥的诗文创作才思敏捷,应对迅速。面对索要诗文的人们,他无需起草,直接于客人面前挥毫泼墨,顷刻间即可完成作品。他在当时名气颇高,深受众人赞誉。

进一步详解词语含义:

一、关于“已”的解释:

停止:如《荀子·劝学》中所言,“学不可以已”,表示学习不应该停止。

已经:代表过去发生的动作,如“事已至此”。

后来,不多时:如“已而”,“已忽不见”,表示时间上的短暂过渡。

太,过:如“已众”,表示数量或程度上的过多。

二、关于“俄顷”的解释:

“俄顷”意为片刻、一会儿,表示时间短暂。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汇包括俄而、忽而、未几等。

古代名人的书房与斋号

张溥不仅是明朝晚期的文学家,更是进士及第的才子,其代表作《五人墓碑记》等广为流传。他所倡导的“七录七焚”读书法,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这也成为了文人墨客间传颂的佳话。

在古代,许多文人雅士都会为自己的书房或斋号取一个寓意深远的名字,用以体现自己的志趣与追求。如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学庵”、杨万里的“诚斋”、蒲松龄的“聊斋”以及梁启超的“饮冰室”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与寓意。

张溥虽然在天资上并不出众,但凭借其坚定的志向与扎实的学习方法,终成一代大家。这也印证了那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方法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那份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决心。“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如此。

通过本文对张溥及其读书法的介绍,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无论面对何种挑战与困难,都能保持那份初心与毅力,勇往直前。想要了解更多古人的智慧与故事,欢迎持续关注“我爱文言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