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
岁月流转中的变化与不变
如今的世界仿佛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昔日从北京市区前往原子能院的旅程,多半依赖自驾。但如今,除了自驾之外,地铁也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选择。尽管从地铁出来还需换乘公交,但这与六十多年前的曲折小路和动辄数小时的颠簸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
走进核工业科技馆的展厅,那些为了需要而转行、甚至隐姓埋名数十年的故事仍然令人动容。现在的青年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通过应聘,自主决定自己的职业道路,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一些事物似乎依旧未变。当记者刚抵达原子能院时,接待人员便坦言住宿条件有限。那座招待所,一幢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苏式建筑,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周围的员工生活区也是由几十年前修建的灰墙老建筑构成。平时的娱乐活动大多简单,或是到文体活动中心打打球,或是到足球场散散步。有采访者在逗留几天后感叹,这个地方太过偏远,但正是这种环境,让人能够静下心来从事科研工作。
在这片地方,温度总是比城区低一两摄氏度,人们的生活保持着一种“慢速度”。从生活区到工作区的两公里路程中,自行车道甚至比机动车道还要宽。院周边的公路限速都在20—40公里/小时之间。每天早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老院士、老专家骑着自行车上班,成为了院里的一道美丽风景。夜晚时分,办公大楼经常灯火通明,展现出另一种气势。这种核工业精神的传承,或许就体现在每一个通宵达旦、灯火辉煌的夜晚中。
在这个不断变化与不变交织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与传统的坚守。尽管时代在变,但那些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价值观和精神,却始终如一。这就是原子能院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