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过小年是23还是24
每逢传统佳节之际,南北习俗差异的话题总是引人注目,热议不断。
例如近期,关于“小年”的具体日期,网络上的讨论热烈非凡。有的日历还特别标注了“北小年”和“南小年”的区别。现在无论是北小年还是南小年都已经过去,接下来即将迎来的是我们上海人的“小年夜”。
有网友指出,上海的习俗中并没有“小年”的说法,而是有“小年夜”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就是新的一年,象征着团圆和岁岁平安。
历史上,年前有四个重要的日子:冬至、拜灶神、小年夜和除夕。而到了宋代,为了方便,小年夜和拜灶神的日子合并为腊月廿四。在清代,因为农历腊月廿三日是满族祭祖的日子,所以清皇室规定这一天为小年。随后,这一习俗在北方地区流传开来,定在了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习惯,即小年在腊月廿四日。
对于上海人来说,“小年”的确切日期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度过“小年夜”。上海人过小年夜的方式与北方有所不同。他们可能会与家人好友相聚一堂,享用馄饨、汤圆、年糕等美食。吃饭喝酒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些人会选择吃西餐来庆祝。上海人也会宰鸡宰鸭、包春卷和汤圆等,同时还会购买年货、准备春联年画等,以恭候新年的到来。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上海网友们对各种过年风俗的印象吧。那些一路承袭下来的风俗、从小吃到大的过年美食以及过春节一定要做的事情,都欢迎大家在下面留言分享。
本文综合自微看点、东方网、新闻坊、侬好上海等网站及微博上的信息。特别感谢实习编辑芦雨昕和责任编辑陈敏的辛勤工作。
我们的传统佳节不仅仅局限于“小年”,还有更多的风俗习惯和美食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分享。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节日快乐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