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有春还是无春
陶本宜的农历故事
打开农历的年份历法,我们可以追溯时间的流转,细数岁月的故事。回望至2017年,农历上的那一年的春节显得尤为特别。那一年,鸡年的到来比往常更早一些,1月28日便已踏入丁酉年(即鸡年)。而到了2018年的2月16日,我们又将迎来下一个戊戌年(即狗年)的春节。
这一年鸡年的时长显得尤为长,它共有384天,更神奇的是,这一年还经历了两次立春。第一次立春是在正月初七(2017年2月3日),而第二次立春则是在同年的腊月十九日(2018年2月4日)。这种现象在民间被称为“一年两头春”。
相较于“一年两头春”,“无春年”与“单春年”同样是备受关注的现象。就在刚刚过去的猴年,便是一个“无春年”。不少人将这类现象与命运吉凶、婚丧嫁娶等习俗联系起来。在民间传说中,“双春”甚至被认为象征着丰收与吉祥,有言“一年打两春,豆子贵如金”、“一年两个春,黄土变成金”。
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事实上,“一年两头春”的出现并不能作为判断当年粮食丰歉的依据。它与“无春年”和“单春年”一样,都是历法演变的正常现象,与吉凶无关。天文学与气象学专家对历法和节气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这些如“一年两头春”、“无春年”或“单春年”的现象,都是由于我国农历和阳历两套历法制度并行所造成的。
农历的年份长度以回归年为基础进行计算,但回归年的长度既多于12个朔望月的天数,又少于13个朔望月的天数。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为确保每月都有月相意义(即初一为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为圆月的夜晚),以朔望月为主要计算单位,同时兼顾季节时令,因此采用了19年7闰的方法。在农历的19年中,有12个平年,每个平年有12个月;而7个闰年则有13个月。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则是按照阳历排列的,每月有两个节气,分别在阳历的上半月和下半月。由于这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不断变动,为顺应寒暑变化并与阳历保持一致,农历采用了加入闰月的方法。因此每19年中会有7个“无春年”,7个“双春年”以及5个“单春年”。在今年的鸡年,因为是一个闰年,有13个月且逢闰六月,所以出现了“双春年”的现象。
据了解,“一年两头春”的现象上一次出现在马年(2014年),而下一次则要等到鼠年(2020年)。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历法与节气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流转的奥秘与民间习俗的背后故事。
(参考资料:天文气象)
欲知更多天文气象资讯与常识请访问xx天文学与气象局官方网站
责任编辑:安焱
想要了解七天的天气情况吗?点击这里查看!!!
3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