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书法


近日,我接到了一个任务,要创作四幅不同书体的作品,准备将它们悬挂在教室前走廊上。由于手头正好有四个六尺对开的卷轴,我与领导商讨后,决定尝试以楷书、隶书、行书和草书四种不同的书体来呈现这些作品。其中,尤为突出的一幅就是隶书作品。

此次创作的隶书作品,内容选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于卷轴是现成的,我通常会比较小心谨慎,要么提前在毛边纸上打好草稿,要么在卷轴上画好界格。然而这次,我选择了即兴创作,不进行草稿和界格的绘制。这种创作方式更显随性,更能体现出书法艺术的自然之美。

我的创作要求并不拘泥于横向对齐,因为这样虽然难度较小,但会显得过于平庸。写完第一行后,我改变了初衷,决定还是按照横成行、竖成列的规律来书写。我如同一位精确的尺子,用眼睛将行与列划分得井井有条。不过有一点小遗憾,就是上方留白略少,下方留白稍多。

在章法处理上,我不仅让字竖成行、横成列,还特意加入了一些轻重变化。如开头的独字以及第一行的“客”、“每”、“逢”、“佳节”,第二行的“高”、“处”、“遍”,以及末行的“一”、“人”等字,我都写得较大较重,以突出重点。其余的字则顺其自然,写得相对轻一些。

这副作品的字体大小约为15cm左右。在保留《曹全碑》风格的基础上,我对波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其变得更直、更粗;结构也略微密集了一些。这样的调整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气势和力量感,使其更符合展览的需求。在落款方面,我也充分考虑了正文的大小,采用了两行落款的方式,使得右下角不显得空旷。印章则采用了姓、名两枚印章,一朱一白,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层次感。

尽管我对整幅作品并不完全满意,但在没有打界格和草稿的情况下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我还是感到很满足。张青闪作为书法家协会软笔专业一级的书法家,他坚持练习书法已有33年之久,擅长楷书、隶书和行书等多种书体。他曾参加过多届北京市银保杯书画摄影展和濮阳市统一战线庆祝70周年书法展等重要展览活动。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次探索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