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开头的四字词语


来源:教育之声报

导语

教育问题,如同繁星般浩瀚且深邃,它牵涉着人才培养、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延续。教育话题,又如同近水般亲切,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幸福息息相关。面对未来,我们不禁要思考: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培养出能够应对未知挑战的人才?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滋养下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为此,本版特别开设“教育探索”栏目,以充满思想和温度的文字来解读教育、思考教育、推进教育。

为何语文课特别是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课承担着如此多的文学作品教学?为何中小学生需要多背诵古诗文?这些话题在网上乃至生活中都常常引起人们的疑惑。他们觉得学语文主要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必要学习那么多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特别是背诵古诗文被认为既为难孩子,又浪费时间。甚至有人质疑,背诵古诗文能否为制造“芯片”“导弹”提供帮助?为何不将语文课和古诗文学习的时间更多地分配给数理化?

但我们必须明白,这样的议论可能流于肤浅,语文教学本身可能并没有将这些深层次的问题真正搞清楚。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虽然语文是主科,但在一些学校、老师和家长眼中,它并不受重视。他们认为语文靠的是大量阅读积累,考试前难以通过“突击”获得高分。轻视语文和不愿意在读书方面下功夫的现象较为普遍。

我曾在一所中学听到老师谈论他们的困惑:为何学生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写一棵树、写一个人等文学性的阅读写作?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文学教育的多重意义

文学教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更是思维训练。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满足孩子们童年生活的精神需求,调节生活情绪,满足成长阶段不可或缺的“天马行空、尽情想象”的需求。文学教育还担负着“思维训练”的重任。

新课标的提出

我们应当充分肯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版的定位,其中提到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特别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与文学教育密切相关。新标准强调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想象力的培养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

想象力与思维训练

想象力是心象思维的一种,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感性和知性之间的一种中介性先天能力,对于人的判断和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文学教育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在想象力的培养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到开头的问题

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古诗文的学习与教学和“芯片”“导弹”有何关系?答案是没有直接关系。但从人的精神成长和文化认同的角度看,文学教育包括古诗文的学习有着“无用之大用”。它有助于人们的思维训练,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情商与智商更加协调发展。

这样看来,古诗文的诵读学习与“芯片”“导弹”虽然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上,它们都有着微妙的关系。

(作者:XXX,系某知名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