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分享
探索阅读的边界:当代青年与《红楼梦》的独特邂逅
幽默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经典就是人们常常谈论却少有人去读的书。就《红楼梦》而言,虽然难解,但其特殊之处亦在于此。青年们对于这部文学巨著的反应各不相同。他们表示,初读《红楼梦》时人物繁杂、情节开始之前首先涌现出一堆人物形象,确实令人有些晕头转向。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作者在第二回通过冷子兴与贾雨村的对话,对主要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这种梳理的方式对于提升青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不明显。小说中频繁出现的诗词曲赋也常常成为阅读的障碍。许多人在初次接触时,会感觉这些韵文插入打断了情节的发展,难以继续阅读。
从个人角度出发,我曾因不理解书中的诗词曲赋而选择跳过。但随着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我逐渐发现其中韵文特别是人物创作的诗词的魅力所在。例如,对于薛宝钗“咏絮词”的理解,我曾误以为其展现了她的野心,但后来才明白这首词更多的是一种对其他人物创作的别出心裁的反驳。
《红楼梦》中的语言描写固然精彩,但我认为其中最成功的部分还是人物的对话。这些对话不仅是小说的主要文本,也是读者最容易产生共鸣的部分。即使如此,也有不少读者在面对书中众多人物时感到困惑。对此,作者似乎也有意进行了一些结构化的设计来帮助读者理解。比如丫鬟小厮的名字与们的性格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作者的高超技艺。
对于一部作品来说,《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因其内部的人物众多、类型多样且大体平衡。它给予读者一个全景式的人物理解,使得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全面地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在《红楼梦》中,不仅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理性控制情感,还有探春的刚强等多样化的性格特点。这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获得更加平衡的感受。
当我们面对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时,我们应该明白单纯的欣赏或认同一个人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和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作品的世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站在“情”与“礼”的立场进行思考,试图通过贾宝玉等人物来探讨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问题。这不仅是明末清初的文化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红楼梦》的阅读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体验,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其魅力在于其深度和广度。无论我们是否“死活读下去”,它都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思考。《红楼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们在探索中成长、在思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