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阴大雾必晴的原理
全叔,是微博上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的别称,深受网友喜爱。我们开发了一个名为《全叔观察》的品牌栏目,虽然它不是那么正式,但也不会显得过于随意。
本期撰稿/陈几手
最近,一条微博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了热议,“连续八周都只在周日出太阳,成都,你真是个有原则的城市!”全叔要告诉大家,根据气象预报,未来几天成都依然会是阴天,但好消息是,直到11月29日那天,吹起东北风,天空将放晴,恰好又是周日!这,有科学依据吗?
事实上,这八周里,虽然工作日有不少晴朗的日子,比如昨天就是个晴天,但气象学对此有不同看法。
在气象学的领域中,只有当天空中的总云量少于20%时,才能被定义为晴天。如果放眼望去,天空中云的面积超过20%,即使太阳出来了,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也不能算作是晴天。根据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开放实验室的监测结果,成都的云量数据在72%至80%之间波动。即使昨天出了太阳,也并非气象学意义上的晴天,并没有打破周日才放晴的规律。
那么,这种奇特的规律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全叔目前还没有找到专家对此进行研究。古人的气象谚语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这句话意味着在长时间阴雨后,一旦出现冷风团或风向变化,天气很可能会放晴。
观察成都近期的风向数据,我们发现一个粗略的规律——在周日晴天前后,阴雨天大多吹的是西南风,而周日那天吹的是东北风。西南风属于暖风团,而东北风则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团。这个风向规律与谚语所描述的相吻合。
以上所述并不一定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但从经验来看,这些谚语确实总结了一些天气规律。
从常识出发,当一个地区出现长时间持续阴雨天气时,通常是冷暖两种气团交锋的结果。在冬季,这种交替情况可持续3-4天,直到下一次冷空气到来。而成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趣的情况,可能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甚至完全是偶然。
成都人是南方人中少数冬天更爱太阳胜过爱下雪的。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成都的日照时间一直在减少。据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发现,从1951年至2000年间,成都的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每年约减少近7小时,50年内累计减少了约347小时。其中冬季和夏季的减少幅度最大。
对成都人来说,出太阳是一件大事。如果预计到周末要出太阳,人们就得提前安排好出行计划,以免错过晒太阳的好时机。要实现精确的短时气象预报仍是一个难题,成本也相当高昂。虽然现代科技无法完全替代老祖宗的气象谚语,但这些谚语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想知道未来几天是否会放晴,可以先观察云朵的变化。如谚语所说,“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种钩卷云的出现预示着雨天的到来。但如果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可能意味着连续的晴天或霜冻。另一种“鱼鳞斑”状的云则是晴天的征兆。
此外还有一些间接的气象谚语如“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意思是在长时间的晴天出现大雾时,天气可能会转阴雨;而在长时间的阴雨后出现大雾时,则预示着天气将转晴好。
还有许多其他有用的气象谚语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利用。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话提醒我们根据早晨和晚上的天空状况来预测一天的天气变化。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气象谚语都有其地域性限制。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其文字属性及是否符合本地经验。
总之无论是现代科技还是老祖宗留下的气象谚语我们都可以借鉴和利用它们来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做好生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