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哪个是收获的节气
湖北日报特派记者 郑晓
故园显露白,秋夜又逢分。9月23日,秋分时刻,白天与黑夜的长度等分,寓意着时节的更迭。自此以后,白昼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延长,象征着秋季的冷意逐渐渗透。这个节气不仅仅代表着秋分的到来,自2018年起,它也成为了农民丰收节的象征。
在传统中,秋分不仅是节气,还曾是祭月的日子。历史记载,从周朝开始,古代帝王就有特定的时间点来祭拜天地日月。其中,秋分这一天,是祭月的日子。祭祀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命名,如日坛、地坛、月坛、天坛。清代乾隆皇帝曾写下《秋分祭月诗》,记录了他在秋分这天的祭月活动。作为仪式的一部分,秋分祭月并非为了满月的圆满,而是为了感谢天道的有序运行(古人认为节气是天道运行的节点),维护稳定的。宫廷的这一习俗流传至民间后,人们更注重满月的团聚意义,于是将祭月活动固定在八月十五,从而形成了中秋节。
在古代,农民也有庆祝丰收的节日——秋社。据干支纪月算法,“秋社”的日期就在秋分前后徘徊。9月21日,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秘书长黄超芬向记者讲述了古代的“丰收节”。他表示,古人看到春天播种后的五谷生长和秋天农作物的大丰收,认为是土地神灵的庇佑,因此在收获后酬谢土地神。 "秋社日"是民间在秋季祭祀土地神的重要日子。据考证,“秋社”一词源于汉代,此前只有“春社”。春社是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人们会举行庄重而热闹的仪式来祈求土地之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少灾。而秋社则是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古人会在丰收之后进行还愿和汇报。“秋社”的主要活动仍然是祭祀,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都会进行相应的祈祷和汇报。
在唐宋时期,社日活动特别兴盛,许多诗人都用诗词记录了这一盛况。例如王驾的《社日》描绘了秋社时乡村的丰收景象和人们的欢乐氛围;陆游的《秋社》则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土地神的感激之情。
在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秋社习俗:人们制作丰富的社饭,出嫁的女子会回娘家探亲。外公、舅舅等会用葫芦、枣子等送给孩子作为礼物。晚上回家时,大家都会满载着丰盛的食物。
湖北日报客户端不仅向用户推送权威的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等优质内容,还提供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一系列特色功能。让我们一起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