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植树节在春天
来源:新闻网
在大地上,植树的传统源远流长。五亩的宅院中,栽种桑树,五十岁的人便能穿着丝绸衣物。树木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生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养育了一方水土和一方。《淮南子·主术训》曾言:“按照季节种树,注重农田耕作,栽培桑麻等作物。不同的土地,要因其适宜性而种植不同的作物。丘陵坡地若不适宜种植五谷,则可种植竹木。”根据土地和时节的特性,顺应草木生长的规律,人们利用山林资源,使得四季更迭中,山野处处硕果累累,木柴源源不断。
植树不仅为环境带来绿意,也滋养了人们的心灵。陶渊明在门前种植五柳树,陪伴他度过了清贫却宁静的隐居生活。白居易亲手栽种的两棵松树,成为了他倾诉心声的挚友。欧阳修在堂前种植垂柳,他的豪放洒脱之气度,让“欧公柳”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在甲骨文中,“生”字形象地描绘了树木从大地中茁壮生长的景象。古人认为,“生”的起源与树木和自然紧密相连。他们利用自然资源,遵循“不违背农时”、“不耗尽水源捕鱼、不烧林猎取”的原则。“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这也成为现代人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倡导生态文明的文化根基。
自1979年起,我国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在1981年和1984年,相继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以及《国森林法》。法律明确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将植树造林活动纳入了法治的轨道。
随着的召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生态文明的追求,赋予了植树节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植树这一古老的仪式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有机会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可爱和环境的珍贵。种下一棵树,就种下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初春的季节里,“孟春之月”,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刻。手提锄头、水桶和树苗,我们爬上小山头,种下一片绿色的希望。为小树苗浇透水,抬头远望,青山绿水、草木茂盛,这是我们共同建设的家园,在春天的滋养下焕发出更加美丽和生机的色彩。
植树造林不仅仅是一项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和期许。让我们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绿水青山连绵不绝,让蓝天白云成为美丽的常态。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让我们共同种下希望,为地球母亲献上一份绿色的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