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堇年横断浪途经典语录
重探心灵与地壳之间的邂逅
行走之路,为了寻觅内心的回响。三载有余,作家七堇年踏遍横断山脉,每一次的归途都满载着感悟。从华西雨屏的东端至横断山脉的西侧,她跋涉三万里,去寻找那深藏于心的声音。在细雪中,她遇见牧羊人,目睹天地的壮阔,感受无所有的状态。在神秘的族群、永恒的与古老的生活之间穿梭,她见证了物种与命运的多样性,也描绘出自己内心的风景画册。
其作品《横断浪途》一经问世,便登上当当新书榜首,并得到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热力推荐。旅行文学作家刘子超阅读后赞叹不已,他表示:“通过七堇年的文字,我仿佛游走于横断山脉之间,沉浸在雪山、湖泊、经幡、牦牛与哲思之中,忘却了自我。”
九月初的某日,七堇年与作家张悦然、凤凰网读书主编魏冰心齐聚单向空间。他们以“走向自然,走向无限可能的世界”为主题,共同探讨新书《横断浪途》中的故事,以及关于人生旅途的点滴感悟。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地方”,对于七堇年而言,那便是横断山脉,这片位于她故乡四川西缘的广袤区域。无论是传教士、探险家还是攀登者,无论是古老的茶马古道还是必驾的318国道,这里都是通向人类最珍贵价值——自由与勇敢的路径。
年复一年,七堇年持续进山、回城,她的足迹在卫星地图上如血管般串联起时间、记忆、风景、星辰和雪。她的精神生活仿佛一个宇宙,由星、雪、山等元素构成,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对横断山脉的深情厚意。
在喧嚣的城市中,时间似乎凝固了,人们难以真正放松和沉浸。但只要踏入自然,尤其是进入横断山脉,七堇年仿佛变了一个人。她梦想成为一个“人类”,一个“披着人皮的野兽”,希望在野外用小动物的视角去看待整个宇宙。
张悦然认为,七堇年的旅行文学写作能力得益于她对自然和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这种能力虽然在城市生活中可能会被消磨,但七堇年一直保持着这种能力。《横断浪途》中展现了两个七堇年,一个是勇于探险、敞开心扉的七堇年,另一个则是深思熟虑、记录生活的七堇年。
穿越横断山脉三万里,七堇年在噶陀院与白马多吉交谈、在霸王山的夏牧场经历牦牛惊魂、参与岷山的野外巡护、在达姆寺感受另一种生死。她走过了10个经纬度,跨越了7000米海拔的落差,到达了40个地方。她的“横断山宇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
自然为七堇年带来了一种感受力的大爆发。近年来,她因对“人的存在”的某些怀疑而感受到写作危机。但在山野中,她找到了自我和人生的新意义。《横断浪途》便诞生于这样的自我和人生怀疑之中。三年前的一天,预感到无法写作的她选择了逃向山野,而后的三年里,她一次次忍不住向山野进发。
七堇年坦言,尽管她在城市中过着平淡的生活,但进入山野时,自然会让她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达到巅峰。日常生活让人变得钝化,但只有自然能让她保持敏锐。旅行对她而言,是走出自我的,是重新审视许多问题的视角。
自然提供了一种抽离的视角,让七堇年能够跳出“人类中心”的思考。她曾在迷雾中攀登贡嘎雪山、在岷山参与野外巡护、在王朗的雨夜露营。在三年时间里,她一次次接近年少时的探险梦,一次次书写,一次次找到与过去和未来的连接。
在山里,七堇年遇到了没有天花板的人生。她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不再被既定的人生轨道所束缚。她在噶陀寺遇到了一个像哈利·波特般带她进入异世界的僧人。对于未来,他回答了一连串真诚的不知道。这让她意识到,在山外世界有标准轨道,但在山中,人生的可能性是一片。
张悦然喜欢书中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