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音乐剧给我们的启示


编辑 |

9月19日,上海文化广场的演出场所封条被陆续移除,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氛围。此前,文旅部发布了《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防控措施指南(第四版)》,其中明确提高了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上限至剧院座位数的75%。这一调整对于音乐剧行业的发展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线下演出的逐步恢复,音乐剧从业者开始深入思考行业的未来走向。目前,的音乐剧产业尚处于引进外国经典剧目以培养观众和学习经验的阶段,并逐渐进行汉化和原创的探索。面对海外依然严峻的现状,外国剧目进入面临诸多阻碍,这给音乐剧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思考。例如,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后的火爆表现,是否预示着线下演出影像化的趋势?

同日,“演艺大世界——2020上海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在上海文化广场举办。来自中、韩、美三国的嘉宾齐聚一堂,就新常态下的行业应对策略展开交流与分享。

在过去的十年里,音乐剧市场虽然高速发展,但依然面临互联网和的双重挑战。从成熟的百老汇市场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经验呢?百老汇热门音乐剧《汉密尔顿》的成功,为音乐剧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剧在流媒体平台Disney+上线后,在全球音乐剧市场引发了巨大反响。其成功的经验在于,一个优质的原创IP能够持续吸引观众走进剧场,成为常青的演出项目;音乐剧也能成为城市宣传的有效手段,从而实现演出产业与旅游业的共赢。

密歇根州立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的劳拉·麦克唐纳教授长期关注音乐剧市场的发展。她以《改变已成定局》为题发表视频演讲,对比了中西方音乐剧发展的不同路径与特点,为音乐剧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研究发现,与百老汇观众相比,音乐剧观众更为年轻化。许多家长已经开始带孩子观看音乐剧,专门为年轻观众制作的音乐剧以及儿童音乐剧培养课程也逐渐流行起来。这揭示了音乐剧市场的巨大潜力。

从市场偏好来看,观众更喜爱聚焦青年人人生际遇的音乐剧,如《春之觉醒》、《Q大道》、《吉屋出租》等。这些题材的音乐剧不仅在上海和北京的音乐剧专业院校和大学音乐剧社团里很受欢迎,甚至在以使用现成歌曲创作的“点唱机音乐剧”这一类型中,也能找到深受欢迎的青年题材作品(如改编自周杰伦同名电影的《不能说的秘密》)。

麦克唐纳指出,百老汇与纽约的共生关系值得上海借鉴。百老汇通过与旅游机构的合作,为纽约带来了大量游客,从而推动了音乐剧的发展。她建议上海加强与城市的联结,通过音乐剧的发展来推动城市的发展。

音乐剧产业还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除了大量训练有素的演员外,还需要经验丰富的导演、编舞、设计师和技术指导。当前,的音乐剧导演和编舞缺乏制作原创音乐剧和引进剧目的机会,也很少能在大学、艺术节和小型剧目中锻炼技能。高校缺乏相关专业的设置,使得本科生无法获得足够的培训和制作经验来满足行业需求。

长期以来,海外原版作品在音乐剧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冠的爆发暂时中断了引进作品的演出。未来,观众将更偏好哪种类型的作品?是像日本观众那样偏爱本土改编的海外音乐剧,还是像韩国观众那样对外国原版、授权改编剧和原创剧都感兴趣?从《汉密尔顿》的高分成绩和《莫扎特!》、《伊丽莎白》等德奥历史题材音乐剧在的表现来看,自己的历史题材音乐剧或许将在未来流行。

与此其他的音乐剧产业发展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例如,LG集团获得百老汇授权的韩文版《歌剧魅影》在韩国演出长达7个月,销售额达180亿韩元。上海大剧院也引进了许多外国经典音乐剧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韩国音乐剧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呈现出制作大型音乐剧的能力,并开始了授权改编的热潮。从2010年至今,韩国音乐剧产业取得了超高速发展,原创音乐剧开始涌现并逐渐成熟。

韩国音乐剧产业的蓬展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产业密切相关。韩国大学纷纷开设音乐剧学科或相关专业,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持。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推出“创作音乐剧培育支援事业”,为音乐剧创作、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