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特性包括哪些方面
化学——让世界更绚烂多彩的奇妙学科
绪言
====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以及应用的基础学科。它通过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新的物质。许多化学家,如拉瓦锡、道尔顿、阿伏伽德罗和门捷列夫,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发现,形成了许多基本原理和定律,使化学的研究和学习有了规律可循。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
一、物质的变化
概念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例如: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2.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例如:煤燃烧、铁生锈、食物、呼吸。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相互关系与伴随现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但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常见现象多表现为形态(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化学变化的常见现象包括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等。
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
--
物质的性质是描述其固有属性的,而变化则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常用“能”“会”“易”“可以”等词语来描述物质的性质。例如,描述硫在氧气中的燃烧为化学变化,而描述硫的可燃性则是其化学性质。
四、常用的实验仪器
这里列举了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及其名称,使用时应确保仪器名称正确无误。包括反应容器、加热仪器、计量仪器、过滤加液仪器、取用仪器、夹持仪器以及其他常用仪器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加热的仪器如量筒、集气瓶等。
五、实验基本操作与注意事项
1. 取用规则与处理原则
取用品时应遵循“准”原则:不应用手接触品,不应用口尝品的味道,不应用鼻孔直接闻其气味。取用品的量也应遵循一定原则,如无特别说明,液体一般取用1-2ml,固体则覆盖试管底部即可。剩余品不可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或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容器中。
2. 固体试剂的取用方法与操作要点
对于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夹取并遵循“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操作要点;对于粉末及小颗粒状固体,则用匙或纸槽取用并遵循“一横二送三直立”的操作步骤。
3. 液体的取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使用胶头滴管进行滴加法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倾倒法取用液体时要注意瓶口紧挨试管口并缓慢倒入试剂,同时要确保瓶盖倒放和标签向着手心。倾倒加滴加法是取用定量液体的方法,需要使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读数时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俯视读数会偏大,仰视读数会偏小。
4. 物质的加热方法与注意事项
加热前试管外壁要干燥且试管口应略下倾斜;加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同时也要注意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以及连接仪器的顺序和方法。玻璃仪器的洗涤标准是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在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要点并确保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作用。在蒸发过程中也要注意使用玻璃棒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同时要及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溶液蒸干热的蒸发皿用坩埚钳夹持放在陶土网上防止烫坏实验台面等注意事项。另外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烧杯缓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防止液体发生危险同时要记住“硫(牛)下水(洗澡);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的口诀来避免危险操作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