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绰有余形容一个人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之徒孟轲曾说于《孟子·公孙丑下》一文:“我听说,那些身居之人,若不能尽其职责则应辞去;那些有言责之人,若不能尽言其责则应离去。我无之束,无言之责任,那么我的进退岂不是从容不迫,余裕自在?”

在齐国的一次历史事件中,孟子游历至齐国,目睹了齐国大夫蚳蛙辞去边邑灵丘的职务,请求接任狱官士师一职。孟子对蚳蛙道:“你弃置外邑之职而请任士师,莫非是为了接近君王,向其献上忠言?但为君王献策者需有勇有谋,数月来未见你有何谏言,是因无话可说,还是畏惧承担进谏之责?”依据当时之规,臣子三次进谏而不被君王采纳时,便需辞官而去。孟子此言所据的典故,见《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次进谏而君王不听,便应离去,这乃是君臣之义。” 听闻孟子之言后,蚳蛙选择辞去了士师之职。

齐国的人们纷纷议论:“孟子思虑周全于他人,何以不考虑自己?自己曾多次对齐王献上忠言而不被采纳,何不选择离去?”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将此议论转告于孟子。孟子则辩解道:“有者若不能尽其职责则应离去;有进谏之责者若不能尽其责则应辞官。我既无之束,也无进谏之责,如此我便可自由进退,余裕自在。”

此为孟子自我解嘲之言。实则孟子与齐王的理念相悖已久。齐王主张以利害得失决定事物取舍,而孟子则主张以仁义。两者观念如水火不容,皆欲对方改变己见。当孟子不得不离开齐国时,他三宿于昼而后离去,并言“但愿齐王能再次召我”。《诸子集成·孟子正义》注解道:孟子“无意仕于齐国”,但齐人不知此情,常以此讽刺孟子,实为不公。

而“绰绰有余”一语源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角弓》,原意是形容兄弟之间的关系宽缓而有余裕。现今常用来形容时间、财力充裕,或指能力胜任职务,一点也不感到困难。这一词语既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常用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