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的人性格如何
点击上方“心理指南”订阅我们的公众号吧!
夏日,中暑已成为一个普遍而多发的健康问题。当人们与朋友相见时,讨论的焦点往往是防暑降方法。像“小心别中暑了”、“多喝水”这样的温馨提醒不断在耳边响起。这反映出人们对于身体中暑的担忧。大家是否知道,还有一种“情绪中暑”?
您是否好奇过:情绪也会中暑吗?
您可能不知道,在夏季医院的心理科门诊中,因情绪中暑而就诊的病例并不罕见。所谓的“情绪中暑”,是指在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或炎热环境中进行脑力或体力活动后,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组精神心理症状群。这一系列症状在临的特征包括认知功能下降、情绪不稳定和行为异常等,也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它与抑郁症、躁狂症等疾病同属于心理疾病范畴。
具体来说,情绪中暑的患者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同时也会有烦躁不安、易激惹、兴趣丧失等情绪上的问题,甚至可能出现坐立不安、冲动毁物等行为异常。
那么,什么原因会导致情绪中暑呢?
其实,这主要涉及到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16%的人群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在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环境下,情绪中暑的概率会急剧上升。外部环境的影响还需要通过内部的心理因素起作用。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中暑患者的性格往往表现为急躁、自我中心、适应力弱和追求完美等特点,这类性格被称为“A型性格”。这类人群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心理门诊中的情绪中暑患者常常也是心内科和内科的常客。
为何在炎热的天气下人们会感到心绪烦乱甚至头脑短路呢?
根据病理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研究,的体温调节中枢和情绪调节中枢是同一个器官——下丘脑。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下丘脑会努力调节体温和情绪。当下丘脑的调节能力超出极限时,它就会“”,导致人的情绪失控和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出现身心中暑的症状。
大脑皮层则是下丘脑的上级领导。一方面,大脑皮层会指挥下丘脑的工作;下丘脑也会向大脑皮层报告全身体温和内心情绪的状态。在情绪中暑时,会出现大脑皮层功能异常的认知症状。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情绪中暑呢?
首先是生理方面:
尽可能地改变过热的外环境,比如到空调房、阴凉干燥的地方避暑。同时采取措施降低体温,如饮水、沐浴、擦身等。注意避免骤冷骤热对下丘脑调节体温功能的影响。
其次是心理方面:
我们可以尝试放松身心,通过冥想等方法想象自己在清凉的环境中,以此来抵抗外界的炎热。传统医学认为“心静自然凉”,因此保持内心的清凉对于抵抗外界的热浪非常重要。
再次是社会方面:
健康的社交圈能够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帮助我们宣泄负面情绪、获取正能量。与朋友倾诉、分享都是有效的解压方式。通过社交,我们能够完善自己的,使自己在面对炎热天气时更加从容。
2023年夏季来临之际,提醒大家关注情绪健康。如果发现有类似情绪中暑的症状,请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让我们共同为心理健康护航!
编辑:文心一格AI团队
微信号:xinhangxinkeyuan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心理健康资讯
让我们一起为心理健康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