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论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今天我们来继续探讨柏拉图的哲学巨著《斐德罗篇》的深邃思想。前文留有一个思考题: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否可归为“唯心”的范畴?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有趣的哲学问题。
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应说,“理念论”与“唯心”实际上有着紧密的等价关系。换句话说,从某种角度看,“理念论”即“唯心”。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常常接触到“唯物”与“唯心”这两个概念,却未必能深究其内涵。这两个概念在哲学领域长期被二元对立,而“唯心”又常常与“形而上学”一同被批评,仿佛是一对难以分割的兄弟。那么,这两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当我们深入学习柏拉图的“理念论”时,似乎找到了梳理这些概念的契机。
“理念”在英文中可以用idea或form来表达,意为“构想”或“形式”。在中文中,它有时被翻译为“理想”、“理型”或“理想型”。而这个词的英文来源,又与表示“看”的希腊语词汇有着渊源。
在英文写作中,“理念论”通常写作The Theory of Idea,也可以采用idealism一词表示。idealism一词最常见的释义是“理想”,与其相对的概念是“现实”。在哲学领域,idealism的中文对应便是“唯心”,而与之相反的概念则是“唯物”。我们可以说“理念论”本质上就是“唯心”。
“唯物”一词的词根是material(物质),若按构词法推导,materialism应译为“物质”。有趣的是,在日常语言中,materialism的确也常被理解为“物质”,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忽视道德诉求和精神需求,只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态度。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便能明白为何“唯物”在西方世界常被看作是受排斥的观念——那是因为西方人常常将哲学中的“唯物”与日常语言中的“物质”混淆了。那么,“唯心”为何又常被视为褒义词呢?原因同样简单,因为人们也将哲学中的“唯心”与日常概念中的“理想”混为一谈。
idealism这个词既可用于指代柏拉图的“理念论”,也可表示哲学上的“唯心”或日常用语中的“理想”。而materialism则同时代表哲学上的“唯物”和日常概念中的“物质”,这些混淆与误解多源于西方语言的一词多用。
提及的文艺理论,我们曾熟悉的观念是文学作品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那么,“高于生活”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当事物被塑造至完美无瑕的境地时,那便是属于“理想”的范畴。早在古代,曾提出过一个创作原则: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应当是“高、大、全”。
虽然现实中人无完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高大全”的理想形象,将其视作灵魂的追求目标。若以柏拉图的理论来评价这些文艺作品,那么“高大全”便是“理念”,即“理念世界”中的完美原型。
那么,文学作品该如何描绘这种“高大全”的“理念”呢?让我们再次回到《斐德罗篇》中探讨哲学与爱情的关系:当一个人陷入热烈的爱情时,他实际上是在恋人的身上看到了“美的理念”的影子,回忆起诸天之外的神迹和永恒的idea。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永恒完美的构想。
文学创作可循此途径,由现实触发回忆,进而摹写理念世界。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间词话》中“虽写实家,亦理想家”的观点。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后世哲学家如叔本华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关于这一深层次的内容,我们留待后续探讨。在此,我愿提出一个问题供您思考:在您的理解中,“唯心”与“唯物”有何不同?期待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