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趣中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立足课程,超越课程”为教学理念。《红楼春趣》作为古典名著单元“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的略读课文,既要扎实践履语文要素,又要积极启动名著阅读之旅。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基本学情,发挥其阅读潜能,引导其深入感悟红楼人物、红楼情节。

二、教学目标

核心目标:

在了解《红楼春趣》故事情节、感受主要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助原著、影视等相关资料,加深对《红楼梦》的整体印象,引发进一步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和期待。

条件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读准多音字。

2. 能借助上下文和相关资料,大致理解生疏词语的意思。

3. 能梳理故事情节,体验放风筝的乐趣。

4. 能通过联系语境和相关资料,初步认识主要人物形象。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通过介绍《红楼梦》及其中的经典情节,引导学生对《红楼春趣》产生期待和好奇。

(二)了解背景,初步感知

1. 聚焦注释,提取关键信息。介绍《红楼春趣》的背景、来源及编者加的注释,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

2. 关注园地,了解读法。推荐一些阅读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借助资料理解难懂语句等。

(三)疏通文句,深入理解

1. 读“掉风筝”,理解难词难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 读“拿风筝”“放风筝”,梳理情节。通过让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梳理放风筝的整个过程和情节。

3. 聚焦人物,把握性格。通过分析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情和动作,让学生感受人物性格和形象。

(四)拓展延伸,走进红楼

1. 置换版本,了解《红楼梦》的不同版本系统。

2. 聚焦黛玉、宝玉等人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通过分析黛玉的不忍、宝玉的寂寞等情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3. 借助影视资料,感受《红楼梦》的魅力。通过播放《红楼梦》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楼梦》的魅力和人物形象。

(五)总结回顾,纵览知己

1. 回读课文,再识知己。通过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拓展原著,纵览知己。介绍《红楼梦》中黛玉和宝玉的知己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原著。

3. 借助板书设计,总结课文内容。通过板书设计的形式,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课文结构和内容。

附:板书设计

红楼春趣(曹雪芹《红楼梦》)

故事情节:掉风筝-拿风筝-放风筝

人物形象:为“女儿”立传 叹“知己”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