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做大列巴的方法
清晨五点,在里口岸的铁轨上,起重机正将印有“青岛制造”标志的洗衣机集装箱吊装到俄罗斯宽轨列车上。
俄罗斯司机伊万透过围栏用东北方言喊话:“老陈,今天‘海尔’的货够不够?赤塔超市的货已经断货了!”这样的对话每天重复十二次,仿佛是里与西伯利亚之间的一首歌曲。到了2024年,这里的货运量已经达到了1.2亿吨,相当于每天有3000辆卡车在此穿梭不停。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俄罗斯远东家庭的冰箱里会摆放着哈尔滨饺子,衣柜里挂着“呼伦贝尔制造”的羽绒服了。百年前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让里弥漫着浓厚的俄式风情。如今,不同轨距的问题被一项神奇的“换轨术”所解决——工人们仅需两小时就能为集装箱更换“鞋码”,使得上海至圣彼得堡的货物运输速度比海运快一个月,运费还能省下一半。
在俄罗斯的超市里,有70%的日用品都来自,海尔冰箱、小米手机等商品随处可见。当地人算了一笔账:“火车运来的货物既快又稳,价格还便宜了20%。”当年的“倒爷”牟其中用日用品换飞机的传奇故事,如今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贸易景象。
如今,汽车在俄罗斯的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51%,哈弗、奇瑞等品牌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在伊尔库茨克的超市里,浙江老板老王的货架上摆放着美的电饭煲和俄罗斯列巴,他说:“以前俄罗斯大妈们看不上货,现在家里几乎都是‘海尔’‘海信’,连智能马桶盖都要从青岛订购。”
边境地区的俄罗斯族大爷们现在用微信谈生意,虽然金发碧眼,却能一口流利的东北话:“下一批木材多带点樟子松!”西方对俄罗斯的万项制裁,反而让内蒙古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东方通道”。在俄罗斯远东的超市里,从浙江袜子到四川火锅底料,都是“制造”。
在恩和乡,娜塔莎奶奶通过微信视频与对岸的妹妹聊天,她们的生活充满了中俄混搭的元素:白天吃列巴蘸韭菜花,晚上啃馒头配红肠,刚收到的淘宝包裹里是给孙子的中文绘本。尽管有人担心俄罗斯会过度依赖商品,但两地早已形成了“你缺啥我补啥”的互补关系。进口俄罗斯的木材、石油等资源,而俄罗斯则使用制造的家电、汽车等产品。
呼伦贝尔的鄂温克族人与俄罗斯的埃文基族人一起打猎,赤塔的中餐馆里俄罗斯人用筷子吃麻婆豆腐,辣得直哈气却停不下来。两地的气候相近,冬天一样冷,夏天一样长蓝莓。额尔古纳河的鱼养活了的。
傍晚时分,里国门的灯光亮起,伊万的列车驶向北方。超市里,豆瓣酱与俄罗斯腌黄瓜相邻摆放,收银员小李交替扫描着中俄文标签,手机里存着中俄双语歌。这早已不是简单的贸易往来,而是相邻两地把日子过成了一家人。
风从额尔古纳河吹来,带着草原与雪原的气息。火车仍在奔跑,货架上的商品不断更新,但过日子的烟火气从未改变——铁轨分隔土地,却无法割舍心中的情谊。当西伯利亚的雪落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时当内蒙古风味的奶茶端上俄罗斯家庭的餐桌上时——这就是一家人过日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