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香菱学诗原文
且说香菱游历大观园后,心中对众人产生了诸多感悟,遂独自前往潇湘馆。先前宝钗曾劝其暂且放下学诗之事,说其得陇望蜀。但香菱对诗之向往仍旧深深不减。
香菱决定拜师学诗时,选中了林黛玉为导师。原因有二:其一,黛玉的诗才卓越,不在宝钗之下,甚至更胜一筹;其二,就授道解惑而言,黛玉比宝钗更为慷慨大度,更容易相处,更能理解弱者心境。
宝钗看待作诗并不如香菱那般,她将其视为闺中娱乐罢了。宝钗认为女子应以德为重,她曾言:“你我只应从事些女红之事。”这体现了她对诗的淡然态度。然而在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中,宝钗的“冷”性格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给人一种不近人情之感。
相较之下,林黛玉则对作诗怀有深深的热爱。她常以诗抒发内心情感,即使寄人篱下,内心孤独,也渴望有人共赏诗词。香菱的身世虽可怜,却与黛玉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情感共鸣。香菱并未因生活困苦而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当香菱请教时,林黛玉欣然答应:“你若真心想学诗,就拜我为师。我虽不才,但尚可教你。”黛玉虽给人孤傲之感,但对于香菱学诗却是倾囊相授。这展现了林黛玉热情大度的一面。
学诗对于女子而言,不仅是提高修养的一种途径,更是灵魂的高度赞美。黛玉比宝钗更为富有感情,更为可人,因为她视“诗”为自己的灵魂。
宝钗虽完美,但她的可爱之处并不明显。判词中提到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凸显了两人毕生的信念与追求之间的对立。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从侧面反映了宝钗的“外热内冷”与黛玉的“外冷内热”。
宝钗认为香菱学诗是徒增烦恼,她评价香菱为“十足的呆”,并认为教她无益。而林黛玉则对香菱充满信心,认为她聪明伶俐,并有信心自己的教学规划能够取得成功。
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一个出色的师父不仅要武功高强,还要懂得教育之法。宝钗和黛玉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虽难分伯仲,但香菱选择跟随黛玉学诗,就像黄蓉选择洪七公为师一样,因为洪七公身上有那种“亲和力”。林黛玉也是如此,她不计较天资和主仆地位,只要拜她为师,她就倾心教授。有这样的老师实为学生之幸。因此香菱学诗时选择追随黛玉而非宝钗也合情合理。
作者感慨于《红楼梦》中的这段情节,每读至此便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我热爱《红楼梦》,也热爱诗词。在品读之余我尝试以新茶试新火煮茶品茗;在诗词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与激情。这就是我的爱好与追求。
作者:柳桐
于灯下细品《红楼梦》,此书之梦让我终身难忘。我热爱诗词与文化传统艺术我尽享诗意生活之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