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春节的10个风俗


福气满乡间,风俗各异闽中

八闽大地,每个角落都承载着不同的风俗。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深入乡间田野,记录下福建各地的年俗,让我们一同感受这“锦绣年”。

莆田寿宴蛋糕的特殊寓意

正月初三的莆田,有一种特别的习俗叫做“做十”,是当地人祝寿的传统方式。在这一天,莆田的热闹程度甚至超过了除夕。寿星的女儿会带着红色担盘和礼盒回家,乡亲们则带着寿面、肉、蛋等礼物前来祝贺。寿星会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林女士的爷爷和外婆在正月初三和初四分别迎来了他们的九十大寿。家人们提前在院子里搭建好宴席,厨师团队也已就位。当亲朋好友陆续到来,鞭炮声响起,寿宴便正式开始。席间,林女士的父母还要亲自登门邀请邻居们共同参与这场盛宴。

莆仙地区的民间祝寿习俗讲究颇多。男子在虚岁49时祝寿,女子则在虚岁50时祝寿。此后,每逢十的年份,无论何时出生,祝寿活动都会在当年的正月初三或之后几天举行。

龙岩舞龙迎福的习俗

在龙岩永定区的高头镇,春节期间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舞龙灯。这俗称“迎龙”,全镇的村民都会制作龙灯到祖祠并表演,祈求风调雨顺、财丁兴旺。龙灯用竹、木、纸、布等材料制成,从正月十四持续到正月十六。期间有“请水”仪式和祖祠表演,最后还有送“龙”归府的仪式。

永定下洋镇的中川村也有元宵节的迎灯活动。迎灯在客家话中谐音迎丁,寓意人丁兴旺。迎灯活动一般在正月十四晚开始试迎,正月十五夜正式进行。

泉州火群跳跃祈福安

在泉州的一些地方,正月初一不宜吃粥而要吃干饭。除夕夜团圆饭后还有“跳火群”的习俗。在家中长辈的指引下,男丁们要跳过火堆,既往门外跳,也往回跳。同时还可以念念有词,如“跳入来,大发财;跳出去,好财气”。

每年正月,永春县还会举行“请火进香”的民俗活动。请火队伍由多辆车组成,包括放鞭炮的车、鼓乐队、舞狮队等。队伍到其他地方进香后带回祈福的火种。

南靖年节房间与厨房的摆设

在漳州南靖地区,除夕夜每个房间都要摆上发糕和柑橘,代表发财和吉祥如意。主卧还要多摆上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和甜甜蜜蜜。厨房则会摆放长年饭和长年菜,也就是插有春花的白米饭和韭菜卷成的圈,预示着年年有余。这样的摆设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五。

三明清流特产芋子包与赶集日

在三明清流县赖坊镇,芋子包是过年餐桌上的重要食物。这种食物的皮Q弹,是用芋子和木薯粉制作而成。而每月农历逢四和九是赖坊镇的赶集日,人们会在这段时间购买年货、美食等物品。过年期间也少不了爆竹声声,走亲访友时都会买串鞭炮点燃送上新年祝福。同时在家中长辈的教导下,红彤彤的炮皮是不能扫走的,否则就会把福气和财运都扫走。

(文/图 厦门记者及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