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谐音对联30条


文化的瑰丽浩瀚,犹如诗词中的深邃对仗,体现了巧夺天工的造诣。汉字的艺术蕴众多奥秘,其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一个字关联两种不同的事物,达到言此而意彼的效果,此即称为双关的妙境。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以谐音、借用字形和象征意蕴为基础的。

以一对精巧的对联为例:有一联言:“栗绽缝隙露出黄,藕断时露出细丝飞舞。”这里的“缝 黄”、“露丝”便与传说中的凤凰和鹭鸶以谐音巧妙结合,使之趣味盎然。

再看这另一副对联:“两舟并进,橹速不如帆快之行;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之和声。”其中的“橹速、帆快”巧妙地与历史人物鲁肃和樊哙的名称相呼应,又因其性格的迥异,实为佳句。而“笛清、箫和”则与宋代狄青和西汉萧何的姓名相谐音,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往昔有个满腹经纶的举子要赴京应试,一路奔波充满期待。某日黎明,他匆忙上路,不料正值大雾弥漫,难以辨认前路。他只好摸索前行,直至发现一座小桥横跨河面。桥面窄狭,仅容一人通过。当他走到桥中间时,却遇到一位挑着泥土的老农相对而来。

两人面对面无法通过,于是发生了争执。举子引经据典地说:“我是读书人,学识至上,唯有读书最高。”而老农也不甘示弱地表示:“我是挑担之人,自古有言‘挑担不让空手’。理应我先行。”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老农提出以对对子来决定先后顺序。他指着挑着的两筐泥土,念出上联:“一担泥土难阻行人道。”此上联蕴藏深意,暗含孔子(仲尼)及其学生子路的姓名。举子尽管学识渊博,此刻却无法对出下联,羞愧得无地自容。老农笑道:“无法对出,你只好让道了。”举子无奈退让,眼看着老农大摇大摆地过桥而去。

举子心有不甘,便在附近旅店歇息,立志要对出下联再行。然而苦思冥想许久,终究未能对出满意的下联。最终他病重不治,临终前嘱咐旅店老板:“死后请将我葬在桥旁,并立碑刻上那副上联。”而后含恨而终。旅店老板按照遗言,许多人看过都摇头叹息说:“难!”

时光荏苒,无数文人墨客走过此桥,但始终无人能对出下联。直到郑板桥的出现。他得中进士后归途路过此地,看到碑上的对联沉思良久。后来他观察到不远处修筑堤坝的情景,纤夫齐心协力拉船过坝的画面触动了他的灵感。他挥毫泼墨,在碑上写出了下联:“纤夫笑颜回”。

此刻围观的人群喝彩声四起。下联虽写纤夫拉船过坝后的情景,却巧妙地嵌入了孔子的称谓“夫子”以及他的学生颜回的名字。上下联相映成趣,实为天造地设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