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灯谜涨价恐怕不容易
旅游跨越"门票经济"之蜕变
改变门票定价的策略只是迈出的一小步,为了真正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我们需要在供给端建立一套合理的补偿机制,以覆盖景区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深入研究游客的需求,持续优化他们的情景体验,以创建更多的全域旅游目的地。这种全方位的变革正在推动着旅游业的消费升级。
得益于广泛的景区门票降价,中秋小长假期间,民众的出游热情高涨,各大景区和景点都迎来了游客盈门、消费活跃的景象。据统计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全国接待了9790万国内游客,实现了高达435的国内旅游收入。
发展委发布的《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响应。截至目前,已有314个景区实行或计划降价措施,其中包括121个5景区和155个4景区,占到降价景区总数的近九成。这一大范围的门票价格调整体现了和地方对摆脱"门票经济"的决心。
当门票价格下调时,这对节假日期间的旅游供需双方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需求角度看,降价的门票自然会降低游客的出游成本。比如河北省全年门票降价就可以为游客节省大约1.45的费用,河南省预计的节省费用也达到了近1.5。像山东曲阜“三孔”景区这样的地方,不仅降低了门票价格,还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灵活的门票价格策略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从供给角度看,降低门票价格将促使各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倒逼景区转变经营思路与方向。在中秋期间,各地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和假日旅游产品,如中秋灯会、拜月仪式、猜灯谜活动等,深受游客欢迎。这些地方也在根据消费需求的升级推出新型、个性化的产品,如结合生态、农业、民俗、体育、文化等元素的旅游新产品,丰富了中秋旅游市场的供给。
当前,摆脱"门票经济"的依赖看起来恰逢其时。以杭州西湖为例,今年再次成为中秋旅游热度最高的景区并非偶然。这和西湖景区免费开放的有着极大的关联。正因为如此,西湖去年接待了2850.81万游客,使得杭州全市的旅游收入超过了3000。相较之下,河南省前几年的旅游收入主要依赖于门票收入,其门票平均价格在全国排名靠前,而旅游消费水平则相对较低。然而在门票价格下调后配合多样化的活动策略后,极大地推动了假日旅游的发展。事实证明,摆脱"门票经济"的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壮大和加强整个旅游产业。
假日消费常常成为供需矛盾的焦点。但我们可以从景区的应对策略中窥见一斑,即在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变化趋势。
一是“网红”城市带来的假日旅游转型思考。“网红”城市通过网络传播提升知名度并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这些城市通常以“网红”景点为起点吸引游客,如长春的南湖大桥喷泉和“褶皱”楼等在社交媒体上热播的景点。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网红”事件或个人常常利用病毒式传播与快速流行的方式提升城市的网络曝光度并获得显著的营销效果。
二是不同消费的市场细分带来的假日旅游转型思考。大众旅游时代要求我们重视不同的需求以"门票经济"。根据同程旅游中秋假期大数据报告显示新的消费力量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还包括那些“有钱又有闲”的新退休人群他们对于个性定制、高端民宿等高端体验有着更高的需求这要求我们做好市场细分推出更多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旅游业态与产品。
三是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带来的假日旅游转型思考。传统景区景点观光模式的产品简单低端难以满足休闲度假的高层次需求因此需要从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做起寻找并强化游客的旅游驱动力。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文化提升旅游体验是重要的一步北京历史文化观光型景区的增长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同样大理、丽江、凤凰等古城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走俏旅游业中。进一步说高端体验是今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方向。
总结起来中秋节假日的旅游数据分析反映出除了调整价格策略外我们还需要在供给端建立起补偿景区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成本机制并持续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创建更多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全面提高游客体验并推动消费升级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也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所在。(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