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真不是一般人能学的


请家长们转换思维视角,你眼中的孩子的“努力”,或许只是无效的机械刷题。曾有家长分享道:“孩子学习了一年,却连循环语句都写不利索。”还有家长说:“报了多个编程课程,孩子却越学越迷茫。”

一、碎片化学习阻碍孩子成长:

许多线上课程将编程美化成“积木搭建游戏”,孩子玩得开心,却未能深入理解编程的逻辑。GESP考试要求的是代码规范性、算法思维和限时解题能力的综现,仅仅通过积木搭建,连入门都算不上。

二、机械刷题不如不刷:

让孩子死记硬背题库答案,就如同教数学只背公式不教推导过程。遇到稍微变形的题目,孩子就会无从下手。

学习场景中隐性的“偷盗者”:

有些孩子上网课时偷偷切换屏幕玩游戏,“学了两个小时,有效学习时间却不到三十分钟”。

1. 电子设备的双刃剑:

编程操作本身就需要屏幕操作,若没有家长的监督,孩子可能会从“写代码”转变为“玩4399小游戏”。

2. 焦虑式教育反效果:

部分家长过于追求进度,给孩子施加压力:“今天必须完成三个作品!”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敷衍了事或彻底放弃。

为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物理隔离法”,即在学习时使用专注工作APP锁定其他网页干扰。“兴趣驱动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引导孩子用编程制作自己的游戏或动画,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大幅提升学习效率。“20分钟法则”告诉我们,儿童注意力集中的黄金时间是15-20分钟,将大任务分解为小关卡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家长的心态决定孩子的未来:

有些家长总爱拿自家孩子与别人比较,或在孩子考级未通过时责骂他们笨。这其实是不对的。GESP考试本质上是一个能力分班考,并非智商测试。低级别的考试主要是考察基础逻辑能力,与“天赋”并无直接关系。

我们还应遵循孩子的思维成长规律。例如,7-12岁的孩子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此时强行教授他们C++语言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吃力。选择合适的编程学习路径至关重要——从图形化编程入门,逐步过渡到Python和C++是较为普遍的学习路线。

我想强调的是:在编程学习的道路上,别用“天赋论”来定义孩子的成败。那些GESP考试中的优秀孩子并不是天生的神童,他们只是找到了学习的三个关键点:系统学习、兴趣驱动和家长不焦虑。让我们为孩子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吧!关闭游戏弹窗、打开代码编辑器;抛弃机械刷题、启动实战项目;放下焦虑的标尺、拥抱成长型思维。记住:在编程的世界里没有所谓的“笨”孩子只有被错误方式耽误的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