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节是几月几日?


“我们组为何没有像隔壁组那样的人手一杯奶茶?”今天周五下午,我懒散地坐在工位上,对着旁边的男同事发出疑问。他瞥了一眼行政部为女同事们准备的“女神节”特别惊喜,轻叹道:“要是我们也有个‘男神节’就好了?”

这番话仿佛投入湖中的石子,引发了办公室内此起彼伏的回应。然而在我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其背后的含义远比“奶茶分配不均”要复杂得多。

如果把妇女节比作一杯茶,那么它的味道并非奶茶的甜美,而是夹杂着历史、努力和的苦涩。回想1908年的纽约,数万名女工高举“面包与玫瑰”的标语进行,她们的诉求并非是奶茶,而是更为基础的,如“缩短工时”和“同工同酬”。当时的女性在工厂中往往被视为“易耗品”,工资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一,甚至在工厂火灾中丧生。

令人心酸的是,直到二十世纪末,某些地方的女性因还会被合法解雇。而据最新数据显示,女性在某年的平均薪资仍只占男性薪资的64%,这意味着她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报酬。

这杯“苦茶”是女性经过百年的与努力才得以品尝到的。正如哲学家波伏娃所说:“女性并非天生如此,而是被塑造出来的。”妇女节的存在并非是为了给女性戴上“王冠”,而是为了打破她们身上的束缚。

而当有人问起为何没有设立“男人节”时,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残酷的答案。当某一种被视为理所当然时,人们便不再有为它设立特别纪念日的必要。

历史长河中,男性从未因性别而失去过教育权、工作权或身体自。

回溯历史至20世纪初的广州,当女性首次纪念妇女节时,农村女性的文盲率高达95%,而男性早已通过科举制度掌握了知识权力。男性天生拥有某种“入场券”,无需像女性那样需要通过节日来争取权益。

尽管有些看似是对男性的“”,其本质仍是性别不平等的衍生品。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必须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这实际上是社会对女性无法平等参与劳动分工的默认。

今年妇女节期间,我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云南摩梭人的故事。在这个母系社会中,男女通过“走婚”方式维系情感关系,女性掌握家族事务决策权,而男性则负责和贸易活动。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念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固有想象。

这让我想起了外婆的话:“妇女节的意义在于终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这个节日。” 当社会开始认同男女平等、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枷锁时,我们将共同步入一个无需特别强调性别平等的未来。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真正的正义应优先考虑弱势。妇女节就是这份迟来的“清单”,而男性更需要的是共同打破制造不平等规则的旧观念。

当下次男同事再次抱怨奶茶分配不公时,我会递给他一本史书并笑道:“兄弟,等你哪天因为性别被剥夺了喝奶茶的时,我们再考虑申请‘男人节’吧。但现在,先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份《反职场性别手册》吧。”

当平等成为常态,“节日”自然会消失——而那一天,我们所有人都将成为赢家。 不过当我们沉浸在争取平等的同时也要注意分寸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比如过度的性别平权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