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有感

李白,一代诗仙,曾在年轻时首次踏足黄鹤楼,远眺长江,心中波澜壮阔,诗情涌动。眼前的美景让他想起了崔颢的《黄鹤楼》诗,让他心生敬意,未能即兴赋诗。

多年后,当李白再次游历天下,来到了金陵的凤凰台时,他终于挥笔写下了自己的诗篇。此诗虽未超越崔颢的《黄鹤楼》,但其颔联和颈联却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金陵,这座六朝古都,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李白登台远望,赞叹长江的壮丽景色,感叹大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快速更迭。他以凤凰台的传说为引子,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首联以凤凰台的传说为题,借“凤去台空”来象征六朝的繁华已经成过眼云烟。诗人突出了人事的“变”,与自然的永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颔联则是对人事变迁的具体描绘。昔日的吴国宫殿和园林已经荒芜,东晋的也已化为黄土。这似乎在告诫人们,那些沉溺于奢华生活和的人,只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

颈联则从凭吊历史转向欣赏自然。三山若隐若现,仿佛矗立在天际之外;而白鹭洲清晰可见,横卧江中,将江水分为两道。这种气势磅礴的景象,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兴衰和人事的更迭。诗人由此想到现实,感叹浮云遮蔽日月,象征着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贤能之士报国无门。

尾联运用象征手法抒情,以不见长安表示远离、不得进见之意。这既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时事的忧虑。

此诗赞美了金陵的壮美风光,感叹了大自然的永恒和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诗人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