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评析800字
评价贾宝玉的性格,实为一项复杂的“工程”。
笔露,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印记。在评价贾宝玉时,世人或批判其“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思维,亦或有反其道而行之,对宝玉此等行为大加赞赏,认为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的“无能”,实则是在赞美他的超脱俗尘、高雅不凡。这便是读者们的不同解读,无谓对错,自以为是者反而带着片面的偏见。
就我看来,贾宝玉身上展现出的悟性,有正反两面的特性。粗略观之,宝玉确有超凡悟性,然细细品味,却又让人产生一种恐惧与思考的交织感。
贾宝玉有着一个特殊的习惯,那就是在面对困境时,倾向于用极端的方式自我安慰以求解脱。曹雪芹在刻画这一特点时,常常通过贾宝玉对死亡的态度来体现。
在某回中,袭人以家人赎身之事劝诫贾宝玉专心读书,勿再涉足离经叛道之事。贾宝玉虽答应,但次日仍去了黛玉、湘云的住处,甚至有胭脂的嫌疑。袭人见宝玉反复无常,不守承诺,默不作声。贾宝玉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写下一篇禅悟的话语。
这段文字中,贾宝玉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因在乎袭人的感受而痛苦不已,最终选择了“权当她们死了”的自我开解方式。
类似的情况在《红楼梦》中屡见不鲜。如另一回中,因戏子,贾宝玉得了林黛玉和史湘云。他本想调停却反落得里外不是人。他想起《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故事,不禁感慨“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说罢,不禁泪流满面。
到了第七十七回,晴雯被赶出怡红院,贾宝玉见母亲盛怒不敢求情,只能任由王夫人处置。事后他无奈地说:“从此休提起,全当她们三个死了。”这样的心态在贾宝玉身上屡次出现。
脂砚斋在批注时说:“宝玉至终一着全作如是想,所以始于情,终于悟。”这表明贾宝玉的解脱之道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晴雯病逝的那夜,他大喊着“娘”,显得何其凄惨。然而他关心的只是“晴雯死前有没有喊我的名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仍不快,责备丫鬟必定没有听全。这也反映出贾宝玉是个很会自我安慰的人。
对于读者们常问的问题——如果林黛玉陪伴在侧,贾宝玉是否还会出家?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红楼梦》开篇就强调了曹雪芹遵循写实笔法,不愿加入过多的穿凿附会。因此即便林黛玉病逝,贾宝玉也有可能选择出家或以身殉情。而宝钗嫁入后,两人虽有过举案齐眉的时光,但最终面对贾家的衰败和荣光不再的现实,贾宝玉才能真正大彻大悟。
究其根本,贾宝玉是个自私的人。他的情感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即使黛玉是他的知己,但在小小的冲突中也能看出他的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活中只有认相后仍能热爱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但于贾宝玉而言,面对现实的不如意他更倾向于逃避而非真正的热爱生活。
从他对弟弟贾环的中便可看出:“此物非宝、取彼之好、不可因小失大、要识时务”。这种观念深深根植于他的思想中并在最终悬崖撒手的结局中得到印证。这并非他的虚情假意而是真实的内心写照和行动准则。
《本文为“红楼不红”原创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引用的是《红楼梦》的真实内容结合了清代孙绘本图像呈现出更生动全面的解读是深入探讨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彩解读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