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个字是一的四字词语
谈及汉字的奥妙,
不人赞叹古人的智慧之深。
尽管学习多年,
依然会遇到未曾识得的字。
例如,简单的字与简单的字相叠加,
便构成了另一个汉字。
不信,您接着往下看!
请不要怀疑自己,“亖”的确是个字,它念“sì”,与“四”同音,既有数词量词的用法,又可作古姓氏,源于鲜卑族。
“垚”字古同“尧”,作为形容词,用来描绘山的高大雄伟。
“壵”字则与“壮”字相通。
再来看“焱”,读音为“yàn”,常用来形容火花、火焰的景象,古时也同“焰”字使用。
而“燚”,读音为“yì”,形容火势熊熊燃烧的情景。
“㵘”字则发出“màn”的音,形象地描绘了水势的浩大。
更有趣的是,汉字中有的字只需增减一笔,便能变成完全不同的字:
只看下面的汉字,不注拼音,您能分辨出哪个字是“袄”吗?
“祆”字读音为“xiān”,指祆教,也称为拜火教,源自波斯人琐罗亚斯特的,崇拜火的文化在南北朝时期便已流传。如今印度、伊朗等地仍有。
而“袄”字则读作“ǎo”,指的是棉袄这一服饰。
接着是“汩”,右半部分形似“曰”,它是象声词,用来形容水流东去的声音或形态。
再来看“汨”,右半边像是“日”字,汨罗江因诗人的投江故事而著名。
还有那“汆”,上半部分仿佛是“入”的变形,它指的是一种烹调方法,即将食物放入开水中短暂煮烫。如汆丸子、汆汤肉等小吃便是由此法制作而成。
而“氽”字读作“tǔn”,上半部分形似“人”,寓意着漂浮之意,有的地方也用此字来表示油炸。
左边的塵与右边的麈也有趣地展示了汉字的构造之美。塵字同“尘”,底部形似“土”,实为尘的繁体写法。而麈字底部似“主”,古书中描述它为一种鹿类动物,古人用其尾巴制成拂尘。
接着看壸,其底部仿佛是“亚”的形状,意为古代宫中道路的象征,也可借指之事。
壶是常见的汉字,其底部犹如“业”的结构,常见于指代水壶、酒壶等物。而囗则有古文中的“国”之意,还有一个读音为(wéi),与现代的“围”同义。左边的字为常见的不字写法,无需多言。而右边的一捺则形象地描绘了墩子的形状,在陶瓷制造中常用来指代一块一块的陶土原料。
再来看薜,它指的是桑科榕属的一种常绿攀缘性灌木藤本植物——薜萝。而薛则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还有诸如祇、祗、袛等字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写法:第一个祇是古时对地神的称呼;第二个祗则带有敬意、恭敬之意;第三个袛是“只”的繁体字;第四个袢则是指短衣的意涵。这些字分别是书、画、昼、尽的繁体写法,但请勿混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一起学语文网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