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几月几日相见
来源:新视角日报
暑气退散之际,三伏天宣告结束
古人以特定的两个时间点来推测一年中暑气的终结时刻,即处暑与末伏的结束时间。一旦这两个时间点相继过去,暑热的消退便得以确认。
今年初伏从7月16日开始,末8月24日结束,整个三伏天持续了40天,直至8月25日出伏。这标志着处暑后的两天,三伏天正式结束。由此可以预见,凉爽的天气即将到来,家中的空调也可以暂时休息了。
巧合的是,今年的出伏日恰好是七月初七。若时光倒流至唐宋时期,这几天正是家家户户欢庆七夕节的时刻。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七夕节前的街道繁华非凡,荷花尚未开放就被人们折下作为装饰,少女的节日装扮格外新奇,争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流传了超过两千年。自汉始,七夕节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以少女为主要参与者,乞巧成为了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人们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姐节”等。
七夕节的“七”与织女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诗句描述了织女星的活动情况,即“七襄”。《周易》中也将七与西方、秋天、少女相联系。七月入秋后,七月初七被视为重七之日,因此将此日定为少女向织女乞巧的节日也是顺理成章的。
关于七夕节的由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古人将日、月与五星合称为“七曜”,而牵牛星是七曜运行的起始点。因此有人认为七夕是日、月在数字上相会之日,于是将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定在了七夕。然而这一说法较为空泛,未能充分解释为何古人将七夕视为“女儿节”。
其二,古代民间将一些特殊的日子列为吉庆日,如正月正、二月二等。七月七作为其中的一个“重日”,被认为是一个天地交泰的日子。由于“七”与“妻”谐音,“七七”便被视为与女性相关的节日。然而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七夕节的主要参与者是未婚少女而非已婚妇女。
其三,关于《天仙配》的故事中女主角被称为“七仙女”,而这一称呼与古代天文学中的女宿扶筐七星有关。《宋史·天文志》对女宿七星有详细描述,它们与桑蚕纺织有关联。然而这种解释也被认为牵强附会,因为织女星与女宿扶筐七星并非同一星宿。
这三种关于七夕节由来的说法都有其局限性。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