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待人的名言古训
自我管理:个人修养的最佳修行
古训:言谈有度,欢乐有节
评判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话语,更要看他的行动。不只是听他怎样自称,还要看他在实际生活中做什么,是怎样的人。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体现了他的教养与素质。无论外表如何装饰,内心的真实反映总会显露在言行之中。
言谈有度
古人说:“好言一句暖三冬”,语言的表达是一种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不要用你的独特性去挑战别人的脾气。尊重他人,让他人感到舒适,这是高素养的表现。
“关系好”不等于“无话不谈”,“生气”不等于“不能开玩笑”,“我不是故意的”不意味着“你没有错”,“我没有恶意”不等于“没有造成伤害”。在说话时,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指责可能成为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句看似玩笑的话也可能成为引发冲突的。你不了解别人的经历,就不要轻易评价。
说话有分寸,是一个人的高级修养,成熟的体现。把握说话的分寸,注意说话的场合、身份和谈话对象,才能让言语更有尺度。
每个人都有难处,表象背后都有其根源。言语之间,少一些尖锐,多一些余地,这是对他人的仁慈,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欢乐有节
开玩笑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玩笑的尺度需要把握。马歇尔·说:“我们的谈话方式可能带有性,语言确实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对待玩笑的分寸感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不要拿别人的缺陷或隐私开玩笑,更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真正的幽默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恰当的话语来愉悦气氛;懂得尊重对方,才能使玩笑恰到好处。如果对方觉得不好笑甚至生气,那就是缺乏礼貌的表现。
留余地
俗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人生起落浮沉,难免会经历得意和低谷。得意时善待他人,失意时善待自己。许多事情难以预料,话别说太满,做事别太过。今天你若不留有余地,将来可能会陷入尴尬和伤害之中。给别人留有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下退路。
言谈有德
古人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说话前最好思考一下,不要只图自己口舌之快而忽视他人的感受。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说话需谨慎,“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谈的分寸感非常重要。
与人善言能暖人心窝;伤人之言则如刀割般痛苦。最能一个人内心的是语言;最伤人心的也是语言;但最深入人心的还是语言。嘴下留德、掌握分寸才能展现智慧、人品和未来。
凡事把握尺度是一个人最好的道德修养。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非他人的;法律才是用来约束他人的。“道德用于自律胜过一切法律;道德用于他律则坏过一切。”“管好自己才是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