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的理解和认识


“筚路蓝缕”中的“筚路”究竟所指何物?您或许一直误解了!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创业者经历的艰辛与不易时,经常使用到一个词语——“筚路蓝缕”。其中“蓝缕”的含义大家可能都比较清楚,指的是破旧的衣服,那么“筚路”又指的是哪种“路”呢?

单独看“路”字,其含义自然是我们日常行走的道路。《说文》中解释道:“路,即为道。”《尔雅》也提到:“路,即通途。”这里的“道”和“途”,都是指供人们来往通行的地方。

然而在古人的理解中,“路、道、途”三者并非完全相同。据《周礼·地官》记载,不同规格的道路有着不同的称呼和规格:“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此推之,后世的注释中也提到:“途”适宜于乡村公路,“道”则相当于省道级别,“路”则更为宽阔,近似于现代的主干道,比如“秦驰道”便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

那么,“筚路”究竟是何含义呢?实际上,“筚路”中的“路”并非指实际的道路,而是代指“车”。其中的“筚”,其本义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篱笆,后引申为用竹子、荆条等材料编制的。如“筚门”,即用荆竹编成的门,也常被称作柴门,常用来形容贫苦人家的居所。“筚路”便是指用荆竹等简陋材料制成的车子。

在这里,“路”字是一个通假字,通“辂”,而“辂”在《说文》中的解释是“车軨前横木也”。辂原本是古代车辕上用于牵引车辆的横木,后来便被用来指代车辆。所以对于成语“筚路蓝缕”的理解,如果我们仅凭字面意思去猜测,往往容易误解其真正含义。

以《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描述为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形容驾着简陋的车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拓山林,展现出创业的艰难。

除此之外,《荀子·正论》中也有关于“大路”的描述,“大路”在此处指代的是“大车”,这句话的含义是“乘坐铺垫有越地草席的大车,人的心情才会感到安适”。

除了代表道路和车辆之外,“路”字还有其引申含义,如代表“路程、行程”,以及思路或行动的途径等。比如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就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样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