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秋雨落遍野外的寂静
——仿余秀华之作
那时,一处神圣之所浮现眼前。这里并无建筑,不见坟冢。
这里的秋天同样显得苍凉,如春日之无痕。野花亦显得落寞,盛放与香气皆化作名词与动词的交响。
时间在此亦显荒芜,人们的秋天在此地已无意义。
那雨的来路似乎隐秘,唯有降落之瞬显得真实可信。
落在荒野的雨似乎忘却自身所在,一株栗树也未察觉远方的屋舍。
远方的人们或许正在拾取它的果实,但这对于它们来说仍是未知。
那些草被雨淋弯,随即又迅速弹起,它们却不知为何。
一个平凡的生命与它们何其相似。他们的背脊,便是为了承受生活的重压而一次次挺起。
但除了他们自己,又有谁知晓这种痛苦与坚韧?
在未及彼此靠近之前,生命便已各自凋零。
诗评小议:
《秋雨落遍野外的寂静》一诗,以平淡之笔触勾勒出生命在荒芜中的孤寂与顽强。此作犹如水墨画于宣纸之上,各样意象均带有一丝凄冷之感。
诗人将“荒芜”之感从自然之景升华至生命之本质。那被雨淋湿的野草、默默承受命运的人们,共同构成了天地间最为动人的生命姿态。
诗中永恒的苍凉。
开篇以“神圣之所”为引子,暗喻某种永恒的存在。此处无人类之迹(无屋无坟),连季节都失去了其原有之义。野花的绽放如机械般的重复,时间也化为一片苍凉。
诗中自然的无觉。
次节之中,如电影镜头般描绘了雨滴坠落、栗树结果、野草起伏等画面。然而这一切自然之物皆不知自身所处何地。雨不知其落于荒野,栗树不知有人摘取其果,被压弯的草也不明白为何会再弹起。此种“无知”状态更加突显了人类对世界的有限认知。
诗中卑微的生命之力。
诗之终章,将人之命运与自然相连。人之脊背如同草茎般承受重压,然而更显悲凉的则是人类在承受痛苦时无人知晓的孤独。结尾那尚未互相靠近便已枯萎的悲惨画面,透露出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顽强与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