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庚子年的初春,为避之扰,我闭门不出,专心居家。于是下厨烹饪,烹饪时选取的食材是家常的,有青菜、豆腐皮、肉炒香菇等,品尝时感觉美味无穷。午餐过后,我提笔练习书法,写下一句:“不做则无食”。

这句的出处虽未广为人知,却蕴生活的哲理。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百丈怀海的禅师,他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年轻时,百丈禅师便与僧众一同参与农活,无论风雨,从不间断。他倡导的是以农禅为生活的方式,虽然辛苦,但他每日都亲自劳动,不畏辛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依然坚持与大家一同劳作,自给自足。弟子们见师父年事已高,心疼他的身体,想让他停止劳动,但百丈禅师却坚定地说:“人若不劳动,岂不是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弟子们无奈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暗中将百丈禅师所用的农具藏起。然而禅师遍寻不着工具,只好暂停劳动。三天过去,他因无法劳动而不进食。弟子们不解地询问原因,百丈禅师回答说:“不劳动则无食。”弟子们只能将工具归还给他,让他继续随众一起劳作。百丈禅师的“不劳动则无食”的观念,后来成为了古训。

在我的家乡,许多老人终年劳作。即使到了七八十岁的高龄,他们的身体依然健壮。我曾对此感到不解,与老人交谈后得知:“有得做、做得动,他们感到非常开心。”他们认为如果停止了劳作,身体就会出问题。

我也开始尝试做一些农活和家务事。渐渐地我明白了劳作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它还可以使身心愉悦、自我价值得以体现。劳作时心手合一、心神凝聚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劳作的寂静之美需要我们去领悟去体验。长久的劳作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含有学习、积累和创造的乐趣的。

例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把他的毕生经验用于农田种植使得庄稼繁茂、蔬菜丰收时他的内心无疑是满足的。当果实成熟后他将这份成果与他人分享时他又会感到一种别样的快乐。

这种对劳作的热爱和执着不仅仅局限于农田劳作之中我们的写作和艺术创作同样如此。这也是一种劳作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去创作。我认识一位日本朋友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坚持经营小店每天早早去市场挑选食材亲手制作美味的寿司看到客人们满足的表情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日本许多人认同“劳作即修行”的观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匠人能够一生坚守自己的手艺并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而我们很多人可能并非不能做好事情只是缺乏那种修行的精神和持久的耐心罢了。

这些天虽然足不出户但我依然坚持读书、写字、观影、插花等日常活动每天也在纸上写下一些文字这或许也算是一种劳作吧。(周华诚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