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教材是唯有敬亭山
心韵寄草木
图绘山水情
“于我而言,内心的宁静如同守望几棵树,便可度过一生。这些树木,可成为我永恒的伴侣。山美,观之不倦,其乐融浅然超越了财富的积累,胜过了奔驰与宝马。”——摘自《得未曾有》。
非有深邃之心境者,不能言此语。
选择淡泊与宁静,将名利视为浮云,以自然草木为家乡。讲述的,是一位摄影师的生活哲理。当他四旬之年到来时,选择回归田园乡野,开启了婚姻与育子的新生活。每日清晨,他步进林中捕捉雾气,拍摄四时的美景,锲而不舍地追求完美。因为艺术,是滋养灵魂的源泉。
这让人们回想起米勒,他三十五岁时携家带口迁至巴黎郊区,一住便是二十七年。劳动与创作两不误。在广袤的原野上劳作,他找到了心灵的舒坦与自由。远离了认为繁杂的城市,米勒最终获得了他的成功,名扬四海。
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充满了无数的诱惑与浮躁。偶尔探访山林、亲近草木,是城市人的愿望。但真正将家安于静谧的乡野,又有几人能做到?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还需些许的经济实力。
遥望的山村,如同遥远的梦境,美丽而缥缈,仿佛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
在古代,辞官归隐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北宋时期,王安石辞别了风云变幻的生涯。过去的辉煌岁月如云烟般消散。余生所剩无多,他选择了回归自然作为最好的归宿。
在南郊外,他修建了一处“半山园”,自号半山居士。此地距城七里之遥,也距钟山七里之远。在这红尘与山林之间,他找到了生活的平衡点。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之地。
晚年时的王安石,对佛教深信不疑并投入其中。他写下了许多禅诗。对于青山绿水,他情有独钟。他常常漫步于近水楼台的钟山之间。
“随着月亮出山而去,伴着云彩回归。春晨的花上露珠晶莹,芬芳的气息沁人心脾。”正如王安石所写的诗句那样,他流连于山色花影之间 ,悠游自在,满身诗情画意。
在闲逸的隐居生活中,他创作了一首禅诗《游钟山》。短短二十八字中,“山”字被重复了八次,但读来并不突兀,反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游钟山》
北宋 王安石
终日赏山不觉厌山心,
待买山间终老身未迟。
山花落尽常留山影在,
山水空流但见山自闲。
译:终日观赏山景也未曾感到厌倦的心境, 想要买下这座山一直生活到老也不算晚 。 山花落尽但山峰依然矗立 ,江水不停地流着唯有山仍平静悠闲地屹立在那里 。
李白曾说:“相看两不厌的唯有敬亭山。”而王安石亦然地表达了这份情感——在不断的追寻与赏玩中始终不曾厌倦青山。郭熙笔下的春、夏、秋、冬之山皆有其独特魅力。青山不仅是大文豪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也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曾经的家王安石在晚年已不再过问世事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给了令人敬仰的青山 。这里就是他的心灵故乡是他的灵魂归宿之地 。他甚至想过买下整座山想要将它占为己有与之朝夕相处耳鬓厮磨 。但深知这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山河本无常主闲者方为人 。晚年悠闲的王安石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忘情于山水之间 。绚丽的花朵在风中飘落花瓣落在尘土上或随流水飘逝殊途同归最终化为虚无 。而青山却始终亘古不变岿然屹立 。繁华落尽后人们才真正看到的是那最纯粹的青山 。如果能保持淡定从容的心境就不被世俗名利所困扰不被过往所牵绊 。
尽管历史上对王安石的变法众说纷纭但他的这份对山的热爱与情怀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北宋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