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还有什么


今天是端午节前夕的初日时光。

距离端午节还有短短的两日,空气中已隐隐约约地飘散着艾草与粽叶的香气,混合出一种特有的节日气息。

关于这个传统节日,你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同来探索吧。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这句话源自西晋的《风土记》,可能是“端午”一词的最初出处。但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至今日,端午节依然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名士屈原,他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百姓纷纷前往江边悼念。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也有人说,端午与东汉的孝女曹娥有关,她因父亲溺水,也在五月五日投江,孝行感天动地,后人便在此日纪念她。还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吴国的忠臣伍子胥。

这些传说背后,都体现了的正直磊落、忧国恤民的人文理念,同时也蕴含了人们遵从自然律令、趋吉避害的生活智慧。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的习俗外,各地还有许多独特的端午习俗。

以江南地区为例,民间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寓意辟邪。古人还会以香囊相赠,寄托深情厚意。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佩戴装有草的香囊,其芬芳气味有助于驱蚊祛瘟,寄愿一整年都平安顺遂。

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沐浴兰汤,以祛除疾病。系五彩绳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用青、白、红、黑、黄五种颜色的线编成线绳,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以祈求辟邪驱瘟、逢凶化吉。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会在门眉悬挂菖蒲和艾叶,以驱邪避害。还有在孩子额头上用雄黄酒写“王”字的习俗,表现出人们对虎的崇拜,同时也借雄黄驱毒,镇邪,表达对孩子的祝福。

民谚有云:“端午节,天气热;醒,不安宁。”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