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耕秋种秋收的农谚
秋意渐浓显露,倏忽觉察秋已悄然而至。在农历的9月23日,我们迎来了秋分这一节气。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位,也是秋季的第4个节气。在这一天,太阳的直射光几乎与地球的赤道垂直相交,使得全球各地的昼夜几乎等长。秋分的“分”字,即表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象征昼夜平分外,它还意味着秋分这一天正好位于秋季90天的中间点,犹如将秋季的色彩平分一般,因此得名秋分。
按照农历的说法,“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而“霜降”则代表秋季的结束。秋分,便是在立秋与霜降之间所划分的一半时光。从秋分这一天开始,气候逐渐展现出三大特点:太阳直射位置开始由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的昼短夜长现象愈发明显,白天逐渐变短而夜晚变长;同时昼夜温差逐渐加大。随着秋分的到来,太阳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短,气温也开始逐渐降低,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在秋分的季节里,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都相继进入了秋季。按照“候平均气温”的标准划分,这些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经降到了22℃以下。北方的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刚刚结束,天空湛蓝,微风和煦,秋高气爽的景象随处可见。随着太阳直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增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正如农谚所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历史记载中,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今的中秋节便是由此演变而来。据考证,“祭月节”最初定在秋分这一天,但由于并非每天都有圆月,后来便将这一节日调整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农业上,秋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时节。秋季气温下降迅速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显得格外紧张。从2018年开始,我国更是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农民丰收节”,以庆祝丰收的喜悦。
秋分的三候也别具特色: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声是阳气旺盛的表现,秋分后阴气开始增强,因此雷声不再响起;二候蛰虫坯户——天气转冷使得藏匿的小虫开始封洞避寒;三候水始涸——由于天气干燥,湖泊与河流的水量减少,部分沼泽和水洼开始干涸。
在秋分的时节里,养生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秋季天气干燥,气温逐渐下降,人们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应对凉燥的天气。如坚持锻炼身体、多喝水、食用清润温润的食物等都是有效的养生方法。饮食方面可以多吃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食物来滋阴润肺、养阴生津。
(作者:骆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