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雅称怎么表达
我们古代的人们,其言辞之雅致,真可谓令人赞叹。在人生不同的阶段,皆有恰如其分的词汇以作形容。
婴儿时期,我们用“襁褓”来形容他们。这个词语源自于古代文献《列子・天瑞》,其中提到“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在古汉语中,“襁”指的是包裹、环绕,“褓”则指的是用来包裹婴儿的布。
到了儿童时期,我们称之为“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便有“黄发垂髫,井怡然自乐”的描述。垂髫指的是儿童自然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并不束发。
待到七八岁时,孩子的头发逐渐长长,需开始梳理发型。他们会将头发从中间分为左右两部分,在头顶各扎一个髻,状如小鹿角,此种发型即称“总角”。《诗经》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便是对此的生动描绘。
随着女孩成长至十三四岁,我们用“豆蔻”年华来形容她们的青春。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便是对这一年龄段的细腻描绘。豆蔻花欲滴、圆润饱满,恰如少女粉嘟嘟的脸颊。
当女孩长至十五岁时,便到了“及笄”的年纪。“笄”是一种发簪,女子行笄礼时将头发盘起并用笄固定,标志着女子已成年,可以谈婚论嫁。《礼记内则》中便有关于女子及笄的记载。
对于男孩子而言,十五岁时需“束发”。即将原先的总角解开,将所有头发扎在一起成一束,称为“束发”。古代男子的束发多在头顶,需戴发簪并配以头巾。《大戴礼记・保傅》中便有对男子束发的记载。
当男子年满二十岁时,则有“冠礼”之说。《礼记曲礼上》中载明“男子二十,冠而字”,即为戴上冠帽以作标志的礼仪。冠礼标志着男子已成年,要开始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提及孔子的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为不同年龄阶段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注解。三十岁可称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是“知天命/知命”,六十岁则被称作“耳顺之年”。
至于七十岁的高龄,古人常以“古稀”来形容。杜甫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便体现了这一点。而到了十岁的高寿老人,则被尊称为“耄耋”。“九十岁”还可以被称作“鲐背之年”,这是因为老人到了这个年龄阶段背部皮肤会生出如同鲐鱼斑纹的褶皱。
最后到了百岁高龄,便有了“期颐”之称。《礼记》中载明:“百年曰期、颐。”期颐之年意味着全靠子孙的孝道奉养。这个词汇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的另一阶段,尊老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