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的故事原文
晋朝画饼误充饥
出自《魏书·卢毓传》的晋朝时期
在魏国,诸葛诞、邓飏等人名气盛行,他们以四聪八达自诩,但声名却带有虚浮之嫌。明帝对此深感不满。
后来选拔中书郎之时,明帝诏令说:“人才是否得当,取决于卢毓。然而不应只看名声,如地上的饼,虽然美观,却不能饱腹。”
卢毓回应道:“声名虽为众人所慕,但未必能招揽真正的异才。寻常之人畏惧,向往善行,而后方有名声。不应一味追求名声而忽视实干。我或许不能一眼识破异才,但主事者职责是按照常规进行考察,关键在于后续的验证。”
古时的任用以言论和功绩来评判,而今的考核方法被废除,以毁誉来决定的升降,因此真假混淆,虚实难辨。
明帝采纳了卢毓的建议,并下令重新制定考核制度。
【今译】
在晋朝时期,魏国有一段时间,诸葛诞、邓飏等人名声大噪,他们的名声往往只是空谈清议,而缺乏实际行动。这种只重名气而不务实的作风让明帝曹叡感到厌恶。
卢毓则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深受明帝的赏识和信任。
当时选拔主要依靠推荐,而推荐的往往都是那些有名气的人。明帝在选拔中书郎时表示:“选人不要只看重名气,名气如同地上画的饼,只能看不能充饥。”
卢毓回应道:“名气虽然能反映一部分真实情况,但它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才能和品质。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应该更加注重实际的才能和品德。”
他进一步提出,应该通过考核来验证一个人的真正才能和品德。因为现在的考核方法已经被废除,只能依据名气来判断一个人,但名气往往存在真假难辨的情况。
明帝听了卢毓的建议后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下令重新制定考核制度,以更准确地评估的才能和品德。
【赏析】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只有名气而无实际作用的情况。它提醒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只停留在想象和空谈上。我们应该注重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
"画饼充饥"也用来比喻用虚幻的想法来自我安慰。卢毓作为一位杰出的和学者,他的生平事迹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卢毓(生卒年不详),字子家,是涿郡涿县人。他小时候家境贫苦,早年丧父,与兄长一起生活。他聪明好学,以学识显名于世。他曾经担任过多种职务,包括门下贼曹、冀州主簿、吏部郎、黄门侍郎、吏部侍郎、司空等职。
无论在哪个职务上,卢毓都表现出色,有显著的政绩。他在帝时期受到了明帝的高度赏识和重用。
他的学术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愿我们都能像卢毓一样,不仅追求名声和名利,更要注重实际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