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吃饺子有什么好处
【海报设计:方金洋】
“三伏”天正式来临了!7月11日,炎热的夏天即将进入“三伏”时段。专家提醒,全国多地即将迎来持续高温天气,公众需注意防暑降温工作。
历史与文化学者罗澍伟教授为我们解释了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时法。在古代,人们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时间,每过十天便会出现一个“庚日”。这一传统在农历历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按照传统历法的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这三个阶段合称为“三伏”。初伏和末伏各为十天,而中伏的天数则根据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所不同,可能是十天,也可能是二十天。
那么,为何中伏会有不同的天数呢?罗澍伟解释说,这主要取决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时间。如果这个日子在夏至后五天之内出现,中伏便只有十天;而如果这个日子在夏至后五天之后出现,中伏则会有二十天,民间俗称“俩中伏”。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时间安排,头伏为7月11日至20日,中伏为7月21日至8月9日,末伏则是8月10日至19日,整个“三伏”期间长达40天。
【海报设计:方金洋】
在“入伏”后,由于空气湿度增大且持续高温,人们很容易出现“中暑”现象。罗澍伟建议公众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特别是老、弱、病、幼等体质较弱的人群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时间。如果必须外出,应采取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等,并随身携带一些防暑物。
“头伏吃饺子、二伏吃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传统习俗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在炎热的伏天里,人们的食欲往往会受到影响,而饺子、面条和烙饼鸡蛋等食物既能开胃解馋,又具有“平补”的功效。吃入伏饺子更是寓意着平安度夏。吃完饺子后,再喝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汤,出一身汗,既能补充体力又能排除体内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