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工作氛围不好


面对同事间的微妙关系和上下级间的错综复杂,你是否也曾感到心力交瘁?

同事间的互相推诿、指责与背锅,是否让你感到疲惫不堪?领导常常偏听偏信,你的澄清与解释,即便他们心知肚明,也常常被置之不理。

在职场中,领导常常为了维护其权威和地位,不容置疑地要求下属服从。当面对并非自身过失的指责时,内心的不满与压抑是否让你想要拂袖而去?

鉴于现实的种种束缚,即使工作让人感到窒息,也难以轻易迈出辞职的那一步。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假性离职倾向”。

01 何为假性离职倾向?

假性离职倾向表现为,工作中稍有不如意,便常常抱怨并散播负能量,但却没有实际行动去离职。

实质上,这是“非我不努力,实为工作难”的心态,使自己选择留在舒适区,并在压抑的环境中寻找压力的出口。

我有一个朋友小李,身为会计,经常加班至深夜。每次遇到工作上的烦恼,都会向我倾诉。

她诉说着工资低、任务重、精神高度紧张、工作氛围压抑、领导严苛、加班成常态等种种问题。她常常说:“我真想立刻逃离这里。”

她亦担忧当前就业环境严峻,特别是已婚未孕的女性在找工作时更加困难。

02 为什么会出现“假性离职倾向”?

这往往是因为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当你意识到目前的工作状态与期望相悖时,应当及时调整方向。在行为经济学中,“假性离职倾向”常被归因于“损失厌恶效应”,即人们对于损失的恐惧超过了对获得的喜悦。

就像我的朋友小李一样,她害怕失去工作后无法找到新的工作,从而无法维持生计。

“假性离职倾向”亦可视为人们在面对压力时的一种“幻想式逃避”,通过幻想离职来避免直面问题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各种压力。

03 假性离职的隐患:比真正离职更消耗人

长期的抱怨会导致抑郁、自我否定,使人的精神状态逐渐崩溃,并在职场中变得疑神疑鬼。这种内耗会让人忽视自我能力的提升,当机会来临时也会错失。负能量会在公司中传播,使同事和领导逐渐远离你。

04 如何“假性离职倾向”?

只需三个步骤:第一,用“10分钟法则”区分情绪与事实;第二,提前模拟离职后的生活;第三,制定职场“B计划”。

具体而言,当情绪爆发时先冷静10分钟再判断是否要离职。记录工作日志,统计不满的具体事件,看是否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提前计算存款和生活开销,为找到下一份工作做准备。同时制定职场B计划,如与领导沟通需求进行内部转岗或做新项目等。在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提升自己或发展副业减少被动感。

05 选择权与真正的自由

去年的裸辞热潮已逐渐平息,相信很多人开始后悔当初的冲动之举。选择并非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才是关键。与其纠结于“去或留”,不如把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是否也曾有过假性离职倾向?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