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是现在的哪里呢


曹操的《观沧海》诗篇,被收录在古代的《乐府诗集》中。历经二千二百多年的岁月流转,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已。

“面对着碣石山,我站在海边,眺望着浩瀚的大海。海水波光粼粼,山岛巍峨耸立。四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轻轻吹过,掀起阵阵波澜。日月星辰在天空中运行,仿佛在这海洋中起落。星河灿烂,如同在某个空间里流淌。这一切的美景,都值得我为之歌颂。”

这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在北征中大败辽西乌桓后,凯旋而归途中写下的不朽名篇。当他到达渤海岸边的碣石山时,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庄重的秦王行宫以及那繁星满天的夜空,曹操内心的激情与情感在此刻得以尽情释放。

曹操在乌桓征伐成功后,返回的途中经过了辽西郡的柳城地区,最后来到了海边的“碣石宫”,这里正是当年秦始皇渤海北岸的驻跸行宫之地。他东临碣石(现在的姜女石),在此处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观沧海》。

关于曹操拜谒的“碣石山、碣石”位置,自古以来存在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是在河北山与辽宁绥中东戴河附近海边的“姜女石”和“碣石宫”;另一种则是在河北昌黎县北部的碣石山。而山东无棣县城北的碣石山则因与曹操北伐乌桓的路径不符,被排除在外。

根据作者的看法,河北山与辽宁绥中县附近海边的“姜女石”和“碣石宫”的位置与历史资料描述最为吻合。近年来在此处发现的秦汉时代建筑遗存——碣石宫,更是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确凿的考古证据。

《汉书·武帝纪》记载了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至碣石的史实。而《水经》、《水经注》等地理著作也对碣石山的位置和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东汉著名学者文颖也曾在著作中提到辽西的碣石海旁之地。

清代学者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指出,碣石山有大小之分,大碣石为骊成之山,而小碣石则位于临榆县海旁。这为研究碣石山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汉书·天文志》所记载的汉元帝初元年渤海特大海啸海侵事件也在河北山外的姜女石(碣石)和辽宁绥中县境内的碣石宫考古报告中得到了证实。

考古报告描述了碣石宫遗址对面的海面中耸立着几块巨大礁石,这些礁石在落大潮时可通过一条巨石铺就的海中栈道到达礁石脚下。东西两侧海岸各有一峭壁伸向海面,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考古报告认为这里就是当年秦始皇东临碣石的驻跸之地。

回看“姜女坟(石)——碣石(门)”这一对峙的红石砬子和黑石砬子以及正对的石碑地碣石宫,不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东临碣石的地方吗?这个位置、这个景色,都与曹操的《观沧海》中所描绘的场景相吻合。

在辽宁境内的绥中县,自古以来就是辽西郡的一部分,经历了秦、汉、魏等多个朝代的管辖。这里的地质结构表明曾发生过大海啸和海水侵陆地的事件。古临渝县扼守着山与辽宁绥中接壤的东南方向,面临渤海。今天仍有驻操营镇存在,或许可以理解为曹操曾经在此驻扎过兵马。古临渝县的碣石位于海旁,时隐时现于海中,这是古人对碣石的生动描述。今天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古临渝东南海中有碣石的存在。

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来看,河北山与辽宁绥中县附近的碣石山和碣石宫都与曹操的《观沧海》紧密相连。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背景都为理解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