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一个人经典语录


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跟随傅佩荣老师深入探索国学,对国学的热爱日益增长。

目前,我已经跟随傅老师系统地学习了七部国学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和《易经》。我虽觉得自己的学习有所进步,但仍觉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于是决定进行第二次更加细致的学习。

正如傅老师所说,读书需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实际。傅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些经典的权威解读,但每位学习者还需从自己的背景出发,独立思考,寻找个人的感悟和独特的心得。我一直在为此努力。

今日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近期的思考和心得。

前些日子,我去了云南大学的呈贡校区,在地铁里再次聆听傅老师讲述《论语》。我突然发现孔子四次向我们讲述,该如何对待他人对我们不了解的情况,而且每次的要求都更加严格。

首次,孔子在《论语·学而》的开篇告诉我们:“当别人不了解你时,不要生气。”这是一种君子的表现。

第二次,孔子在《论语·学而》的结尾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而是要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别人。”这是对第一次的延伸。

第三次,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不要只担心别人不理解你,还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价值让别人来了解。”这是对能力的自我审视。

第四次提及是在《论语·卫灵公》中,这句话的顺序与前述有些不同,并巧妙地用“病”字替代了“患”字。根据傅老师的译解,“患”字在这里可以译为“担心”,而“病”字则可译为“责怪”。

通过比较我发现,这两句的顺序和用词的改变都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孔子意在教导我们,要优先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寻求他人的了解。与首篇中的“不要责怪别人”相呼应,我们只有不责怪他人,才能不生气。

我们不禁要问自己五个问题:当别人不理解你时,你会生气吗?你能做到不生气吗?你是否能反思自己是否了解他人?你是否能反思自己的能力?你是否能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五个问题构成了从基础到高阶的五个层次。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在修养上的不足和努力的目标。希望每位同学都能认真思考并评估自己当前所处在哪一个层次,并一起努力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祝愿每位同学学习有所得、学有所成!

本文作者:汪小金博士(注:此部分为作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