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归乡的优美句子
编者语:
今年,格隆汇伴随着我们走过了第九个年头。时光如梭,昔日故乡情,今朝依旧难忘。随着年关临近,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在此背景下,我们格隆汇编辑部特别推出了《2022,我的归乡记》系列文章,本文为该系列的第六篇。
我在汉江边成长,这座城市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襄阳,已有两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我从小便目睹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汉江畔的故乡光影
襄阳,自古便是交通要塞,汉江穿城而过,形成了“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独特景象,是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襄阳被汉江分为两座城,南面为襄城,北面为樊城,两城隔江相望,互为支撑。
提到襄阳,不得不提古隆中。而说起隆中,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位历史名人——诸葛孔明。高中时期,我们曾多次背诵他的《出师表》和《诫子书》。隆中已有1800多年历史,因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曾在此隐居耕种,后出世辅佐刘备而闻名于世。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听父亲讲述三国的故事。每逢春节之际,恰逢下雪之时,雪中的隆中更添一番风味。牌坊上刻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正是对诸葛亮的最好描述。
除了历史文化的积淀,襄阳的美食也让人流连忘返。比如大头菜,也称为咸菜或孔明菜,是襄阳的特产之一。传说诸葛亮在隐居期间就常以这种野菜为食。而襄阳人餐桌上常见的尖椒咸菜炒肉丝,更是开胃又管饱的家常菜。
襄阳的牛肉面更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味道。每次春节回家,朋友圈里总是少不了牛肉面的身影。襄阳的牛肉面馆通常早早地开门迎客,面上铺满牛肉,用碱面制作,是其他省份难以尝到的美味。
文化与经济的双城记
除了美食,襄阳的文化底蕴同样丰富。古城墙和护城河是襄阳的标志性建筑,而古建筑串起的临汉门、夫人城、昭明台等更是诉说着这里的历史故事。除了三国的故事外,金庸笔下的郭大侠也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
近年来,襄阳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21年襄阳经济总量跻身5000,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二位和全国城市50强之列。在发展的也重视起百姓的日常生活,城市公园和沿江步道的规划建设都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
流动的水城情怀
我特别喜欢临水的城市,可能是从小长在水边的缘故吧。无论是江河还是湖海,都让我觉得城市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气质。在我毕业面临就业选择时,除了其他方面的考虑外,襄阳对面的大海也强烈地吸引着我。虽然海洋和河流拥有着不同的气质,但他们同样热情、奔放、包容。
尽管我后来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深圳,但我对襄阳的思念从未减少。我会想起汉江上天气好的时候,江天一色的美景,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地方。这种思念是淡淡的,却始终牵挂。
未来展望
如今,襄阳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经济发展,都展现出勃勃生机。我相信在和的共同努力下,襄阳会越来越好。这不仅是故乡情结的抒发,更是对家乡未来的期待与祝愿。
写在最后:无论是江河还是大海,都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希望。愿襄阳这座双城记中的城市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