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讲话500字左右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曾言:“一位教师若仅以写教案度日,则难以成为教育界的翘楚,但若能持续反思三年教学,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尽管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并非为了追求名师之名,但无疑,它确实是提升教育水平的一条捷径。作为教科研共同体的一员,除了日常的专业阅读,我们还肩负着另一项重要任务:每学期至少完成一次公开课教学,以及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教学反思。

多数团队成员的反思习惯是这样的:他们在课后以教案或教学设计为基础,略加几许改进意见成文。这种方式虽非全无裨益,但深度显然不够。反思不应只局限于教案与教学设计,更应聚焦于实际的教学过程及其效果。

为了更好地引导团队成员进行教学反思,我提出以下三种有效的反思模式。

首先是基础型反思。这种反思方式是我初入教坛时常用的写作方法。在课后空闲时间,我会简要叙述课堂流程,阐述自己的初衷与实际教学效果,总结亮点与收获,并找出不足。即使教学水平尚有提升空间,我也会记录下那些稍有创新之处的课堂。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我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逐渐养成反思与写作的习惯。

其次是深入型反思。我认为真正的反思应将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相对比。这种反思不仅要考虑预先的教学设计,还要关注实际的教学过程。通过对比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我们可以分析课堂教学是否充分体现了预设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比如教授《老山界》时,若学生提前完成教学目标,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种反思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流程是否按预设展开、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问题、活动设计的处理方式等多个方面。

最后是理论型反思。这种反思方式是将某一节课作为例子,进行科学而专业的分析。它超越了单纯的课堂反思和对比分析,采用了理论视角。在分析时,不必全面观照目标、内容、流程和效果,而是聚焦于某个点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例如,可以专注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从理论角度阐述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书写方式以及其与教学设计的一致性等。

对于每学期的教学反思,我的建议是先精心准备一节公开课,通过集体研磨的方式进行备课。课后进行基础型反思和深入型反思,再进一步进行理论型反思,最后以此为基础撰写本学期的教研论文。这样,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反思和论文写作,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同时我也观察到,许多团队成员在写教学反思时喜欢插入表格和图片。虽然这些辅助手段可以更清晰地呈现教学原貌,但必须考虑其必要性。例如,上课时的PPT页面就不宜放在教学反思中重复展示,应尽量用语言来表述,让表格和图片起到辅助而非主导的作用。

我们的教科研共同体致力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和专业写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作者单位系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