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材电子版


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概览

1.1 简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也在不断更新与进步。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文件不断更新,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1.2 “素质教育”视角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构建了基本框架,强调了框架的基本特征和启示,其中以系统思维分析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问题为关键,信息技术教育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信息素养”的共识。

1.3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挑战

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各战线、各阶段、各主体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努力方向各异,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难以形成“信息素养”的育人合力。这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已经得到了省察。

2. 解析“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2.1 “信息素养”的官方解读与学术研究

官方文件和学术研究论文对“信息素养”的解读多种多样,主要采取罗列组分的形式进行把握。这些组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共同实现功能,揭示其功能过程,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信息素养”的隐喻与实例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信息素养”的本质,我们可以借助“山地自行车”、“石墨与金刚石”、“越王勾践剑”等隐喻,从哲学和心理学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3.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目前,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已有所探索,如从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看思维评价,聚焦知识的整体人培养等。这些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指出了距离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4. 形成“信息素养”育人合力的路径与建议

为了形成“信息素养”的育人合力,我们需要:

4.1 明确“信息素养”的定义与内涵,形成共识。

4.2 以系统思维分析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问题。

4.3 强化各主体、各阶段的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4.4 从哲学和心理学层面深入剖析“信息素养”,为其操作层面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是一个多主体、多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各方协同,共同推动“信息素养”的培育。而我们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和研究仍需深入,以期形成更广泛的共识,推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