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作文元宵节150字
北京密云大城子镇花会盛事纪实
在阳光灿烂的上午,随着“总督官”高举小旗精神抖擞地领路,紧接着是龙门旗的亮相,其上醒目地写着“墙子路民间花会”七个字。随后,五彩斑斓的龙旗在风中翩翩起舞,犹如活龙现身。花会活动精彩纷呈,使得原本宁静的小村庄瞬间沸腾起来。
墙子路民间花会的盛大庆典于2月24日在密云区大城子镇如期举行。在密云区提供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场的热闹与欢乐。
“督官”蔡波介绍道,参与表演的村民中,年龄最长者已达79岁高龄,这位名叫鲁广生的老人有着丰富的花会表演经验,一直在“吵子”队伍中倾情演出。而最年轻的表演者仅有12岁。在表演高跷的队伍中,高中生鲁明昊自小学四年级起便开始参与演出活动。鲁明昊的母亲负责指导高跷队伍的训练,她表示,虽然孩子们初次表演后累得泪流满面,但无人选择放弃,稍作休息后便继续努力练习。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表演队伍中不乏稚气未脱的孩子们,他们踩高跷、表演二摔跤、舞狮等节目,展示了墙子路花会的旺盛生命力,并且这种传统在“00后”“10后”中得到了有效传承。
大城子镇的村民们承担了花会的演奏任务。从密云区提供的图片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演奏与表演相得益彰,为这场盛会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墙子路花会的传承已经接近一个世纪。据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记录显示,花会中并未包含“音乐”和“腰鼓”两档节目。这表明花会的“会档”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演变。
“音乐”会档起源于清代末期,当时主要用于祭祀、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的演出。而“长城腰鼓队”则是一支由北沟村的女性队伍,她们身着红绸彩衣,腰挎小鼓,舞出各种复杂的队形,展现了长城脚下村民的风采。
墙子路民间花会的丰富形式与其作为边关重镇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来自四面八方的驻军和商贾使这里一度繁荣昌盛,他们的后代在此定居。这个仅有800多人的小村庄,却拥有46个姓氏的家族,显示了这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花会现场,多种形式的表演受到了年轻游客的喜爱。他们纷纷与表演者互动,拍照留念。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活动开始前就已有不少北京市民和密云城里的居民打电话询问花会的情况,这项活动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当天,还有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摄影爱好者和抖音博主加入到行进的队伍中,为传统民俗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