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尊重》是鲁迅写的吗


近代著名作家鲁迅曾在《领悟尊重》一文中谈到:“我曾经认为他人尊重我,是因为我超凡脱俗,但随着时光流逝,我渐渐明了,他人的尊重源于他们自身的修养。”

在当今社会,尊重的议题无处不在。尽管如此,现实中人们往往首先看重外貌,然后才去探究内在的品质。世间的风气,以貌取人者甚多,以衣着打扮来区别对待他人。无论他人如何看待你,都无法改变你自身的价值。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

无论他人是否捧场、赞美或轻视我们,我们都无需感到自卑。他们如何对待我们,是他们的修养问题;而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才是我们的修行之路。

在世界上,真正尊重他人其实是对自己的敬重。正如孟子所言:“爱他人的人,会得到他人的爱;尊重他人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人心是相互的,尊重也是相互的。若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为他人铺设道路,他人也会为你建造桥梁;你尊重我的感受,为我着想,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尊重你。

重要的是要明确,尊重并非同情、怜悯或恩赐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平等对待他人的修养。鲁迅深入地解析了这一道理:他人尊重我,不是因为我出类拔萃,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修养。一个人愿意给我面子,不是因为我有面子,而是因为他自身有修养。面子的来源,永远是由个人的能力和修养所决定的。

真正的尊重并非表面的社交礼貌或处世风度。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修养,是对他人内心的真诚认同和理解。他们不会让人感到难堪或尴尬,也不会带着优越感看待他人。真正的优秀之人,无需依赖外在的优越感来彰显自己。有修养的人知道如何尊重他人,不会让他人感到为难。无论他人的背景如何,他们都不会轻视或蔑视他人的幼稚。

不论身份高低,他们都不会咄咄逼人或卑躬屈膝。他们内心拥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不受外界的影响,保持平和、谦逊的心态。与之相反的是那些自以为是、忽视他人感受的人,他们常常将自己的浅薄见识当作深刻见解,将尖酸刻薄当作直率表达。他们的言行往往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最终也会失去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尊重和敬重他人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如果你播种尊重,就会收获善意;如果你以傲慢的态度待人,就会招致敌意。只有以平等的心对待他人才能建立长久的交往关系。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愿我们都能在中年之时既懂得尊重他人又不会自我膨胀、滥用他人的尊重。懂得进退有度、分寸得当成为一个不油腻、不浮夸的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