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会变300字左右
根据大五人格模型测试的自我探索之旅
近日,英国《卫报》刊登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艾蕾·亨特对自己性格的探索与改变进行了剖析。在现今社会,性格是否注定,是否能够改变,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被冠以“苛求者”之名
几天前的一个小组活动中,艾蕾被朋友赋予了“苛求者”的称号。尽管朋友半开玩笑地称其为“脾气暴躁的青少年”,但这个外号无疑触动了艾蕾内心深处的不安。她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如外界所评价的那样,是一个消极悲观、令人无法忍受的人。
性格的量化与挑战
为了更客观地认识自己,艾蕾决定进行一次人格测试。她选择的是广受认可的“大五人格模型”测试。该模型包括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质五个维度。测试结果显示,艾蕾的外向性得分最高,而宜人性得分较低,仅为33分。这让她深感困惑:难道性格真的难以改变吗?
宜人性的挑战与机遇
宜人性,即合作、友善和同情心,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对于许多人来说,提升宜人性并非易事。《大西洋》月刊记者奥尔加·哈赞曾表示,宜人性可能是最难以改变的性格特征。她也发现,通过一些努力和坚持,人们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例如,哈赞本人为了提升外向性,参加了即兴喜剧课程,努力融入社交活动。这些努力让她逐渐摆脱了“本性难移”的束缚,开始相信性格是可以随着时间和努力而改变的。
性格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表明,即使是写入DNA的性格特征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培养开放心态的好时机,能够让人接触新鲜事物、不同的人群和旅行机遇。要想改变性格,不仅需要良好的心态和坚定的决心,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去做与渴望拥有的性格特质相关的行为。
从限制性信念到积极改变
艾蕾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可能源于“限制性信念”。例如,她曾因为过于直白地批评一部电影而伤害了他人。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她开始学习对他人想法保持好奇心,这被认为是提升宜人性的一个小步骤。她开始学会在发表意见前思忖再三,评估其是否合时宜。这样的改变虽然起初感觉勉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更好地适应社交互动。
宜人性的价值与意义
人们常常误以为宜人性强的人就是“傻瓜”或“人善被人欺”。事实上,宜人性关乎社交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时机和社交对象。宜人性强的人往往更快乐、离婚率更低、生活质量更高,并且更能适应逆境。培养宜人性不仅是为了他人,更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健康。
艾蕾的探索之旅还在继续。她明白,“我是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接受自己并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她开始积极地探索自己的性格之旅。或许,我们都可以从艾蕾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开始勇敢地面对和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