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能字一大一小打一成语
《人机竞跑的科技大幕》
大幕缓缓拉开——
受风力增强和气温下降的影响,原定于风和日丽的4月13日举行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暨人机共跑挑战赛,顺利延期至4月19日。此刻,无论是组委会的精心筹备,还是人类跑者和机器人参赛队的紧张准备,都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一个多月前,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即将在北京亦庄举办的讯息一经发布,立刻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了一场热议风暴。网友们纷纷发出疑问:“这玩真的?”“机器人能坚持跑下来吗?”“它会认路吗?”“会不会在途中摔倒?”随着赛事的临近,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渐渐揭晓。
【“人机共跑”赛制特点解析】
在这次挑战中,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跑者同步报名、同时起跑,共同完成这21.0975公里的赛事。为确保安全,两者间设置了物理阻隔。赛事吸引了超过3万余名跑者踊跃报名,预计将有9000余名跑者及近20家机器人企业的参赛队同场竞技。
根据赛制规定,参赛的机器人需具备人形外观,能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等动作,且不能采用轮式结构。在控制方面,既可以手动遥控,也可以自主跟随。比赛中,机器人可通过换电或更换机器人的方式接力完成全程。
【机器人速度与人类竞逐】
若以AI技术生成“人机共跑”的画面,似乎机器人速度已接近人类,但实际上,目前机器人的奔跑速度与人类还有一定差距。各参赛队伍正在通过模拟仿真和路面实测,不断完善机器人性能。有的机器人最高时速可达12公里,为应对路跑对躯体的冲击,还特别增加了缓冲装置或穿上了特制的“跑鞋”。
【机器人“跑马”的意义何在?】
人形机器人“跑马”不仅是对技术的一次极限测试,更是对产业发展的公开展示。比赛的“关门时间”为3小时30分钟,较一般半马比赛的3小时时间有所延长。这背后不仅是科技的不断突破,更是人类对机器人拟人化、智能化的探索。通过这次比赛,机器人不仅需要探索关节力矩、转速的峰值边界,还需提高在运动中对自身和环境状态感知的准确性。
这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对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探索。虽然比赛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插曲,如机器人摔倒或中途停下,但这都是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每一次的尝试和进步都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大步。
此次参赛,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种胜利。完赛即是英雄,这并不是终点,而是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产业发展、加快交流互鉴的新起点。
图片摄影:鞠焕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