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盛世安宁,国泰民安。大唐贞观年间,世间安定。太宗皇帝的智慧自不容小觑,然却因疏忽懈怠而可能导致危害之根生。朝中大臣魏征,被太宗深知并重用,他为了表达对太宗的忠诚,撰写了《谏太宗十思疏》,意在劝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行义。
魏征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他以种树需固其根、修水需清其源为喻,强调了需先治民,必须以深厚的恩德和道义来稳固的根基。他指出,如果对没有深厚的恩德积累,却想让长治久安,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作为一国之君,太宗的地位无可比拟,其作用更是重大。高地位、大作用、重责任,也意味着他需与常人有所不同。如果因疏忽而忘却“居安思危”之理念,“德不配位”,那就如同将树根拔除而期望树木繁茂,或把水源口封堵而希望河流长流,这是违背自然规律和真理的。
魏征翻阅千年历史,发现历代帝王在创业之初都小心翼翼、循道而行,但一旦成功后往往容易忘乎所以、自以为是。他深思熟虑后发现,创业者在开始时因危机四伏而不敢懈怠,但成功后往往因自大和傲慢而待人待事变得肆无忌惮。
为了警醒太宗及后世君主,魏征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包括:见欲则知足以自戒、将作则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谦冲自牧等。每一条都是对君主行为的规范和提醒,旨在帮助君主更好地治理、造福。
魏征强调,君主应时刻注意这十个方面的问题,大力弘扬各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们。同时也要听从各种批评和建议,将好的建议付诸实践。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的长治久安。
在这样的治理下,智者会尽谋、勇者会竭力、仁者会播惠、信者会效忠。文武之士都会争相为国效力,上下一心、信赖同心。若能达到这种地步,太宗便可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修身养性、垂拱而治,无需过度操劳。
如此这般,才是治理的正途。何必如现在这般劳神苦思、代下属行使职责呢?这是不够智慧的表现,也是不相信和无为而治的道理所造成的悲哀。